波希米亚视域下的“驴友”文化探析

时间:2022-06-30 12:45:46

波希米亚视域下的“驴友”文化探析

摘 要:“驴友”是指有着背包理想与自助精神的旅游爱好者,近年来受关注度持续升温。其自由独立、挑战主流、超越传统的“驴友”精神体现着波希米亚的价值观。本文试将“驴友”放入波希米亚的视域下,通过分析“驴友”以网络论坛作为大本营,对都市生活、旅游模式及游览项目的反抗展示出他们波希米亚式的反规范与反传统。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大众,特别是青年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信仰。

关键词:波希米亚;“驴友”;反传统;反规范

一、都市监狱的越狱犯

“驴友”如同波希米亚人都对都市感到了极大的失望,烦躁与厌倦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扩大与蔓延。波希米亚代表人物兰波有《出发》一诗:“看透了。形形的嘴脸一览无余。/受够了。城市的喧嚣,黄昏与白昼,日复一日。/见多了。人生的驿站。――噢,喧嚣与幻象!/出发,到新的爱与新的喧嚣中去!”虚伪、喧嚣、重复,城市在这里被批判得体无完肤。所以离开城市,启程出发,到达新的地方成为必然的选择。

而旅行先天就好像是波希米亚人的专利,波德莱尔在《流浪的波希米亚人》一诗中写道:“欢迎这群到处流浪的旅行家,/打开未来黑暗帝国熟门熟路”[3]。离经叛道的波希米亚先驱兰波先后游历了巴黎、布鲁塞尔、英国及北非等地;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杰克・凯鲁亚克创作的《在路上》描写了几个年轻人通过搭车的方式横跨北美旅行,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等系列游记散文更是勾起了青年对异域流浪的渴望。

城市带给当代人的失望有增无减,《生死墨脱――一个女驴友的野外旅行记》的作者伍娟说“远离了那个充满欲望的钢筋水泥的牢笼,远离欺骗,远离虚伪,远离肮脏的一切交易,完全地做我自己,生活不用被别人支配也不需要去支配别人”。她眼中的城市是囚禁一切的牢笼,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也是同样冰冷与固定的,那里充满的是欲望、欺骗与交易。“驴友”们无法忍气吞声地生活在这个牢笼一直到老去,离开熟悉的生活去旅行,变得势在必行,于是“驴友”放弃熟悉的、已知的、固定的生活,背起行囊踏上了陌生的、未知的、变化的旅程。

二、和单一方式说不

波西米亚人在诗歌、服饰、绘画、音乐等领域都注入了新的元素,对传统风格有着重大突破与创新。例如在服饰方面,波希米亚人爱奇装异服,自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青年人之中的破洞牛仔裤就是来自于朋克,他们主张DIY,故意撕破或弄脏的完好的牛仔裤,以此来反叛主流和抗拒时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旅行社普遍推出的包价旅行团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跟团旅行成为了绝大多数游客的选择。“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旅游方式开始变得过时,并且和人们独立的个性追求不相符合”。“驴友”浪子燕青曾有感:“喜欢背包,因为我不愿被旅行团赶集似的行程所束缚,我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花掉大半天去购物给导游捐回扣,而仅仅用一个小时看完我3天也看不完的卢浮宫。”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跟团旅游的缺陷:行程紧张,景点停留时间短,导游强迫游客购物,引起了旅游爱好者的反感与愤怒。有鉴于此,“驴友”拒绝跟团,摆脱传统旅游模式的束缚,选择自助旅行,自主进行旅行规划。同时,“驴友”也改造了传统的旅游项目,不再仅仅只是观光,而是参与露营、攀岩、漂流、穿越等非常规性的户外旅游活动,多数带有探险性,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

黄欣在《自助玩转六大洲》中说到了自助旅行的好处:“相比于随团旅行,自由行则更加个性化,它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旅游路线,寻找最满意的旅游景点,游览时间可长可短,随心所欲,使心神得到充分的愉悦”。不过自助旅行也意味着早上出发不知道晚上住在什么地方。这种未知会让人缺乏安全感,但是在“驴友”的眼里,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既有紧张又有兴奋还有期待。

三、网络论坛――波希米亚俱乐部

“驴友”与波希米亚人无疑都是都市人群中的另类,他们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公众异样的眼光。他们的想法与行为一时不能被他人所理解,所接纳,他们需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需要一个没有偏见、自由自在的活动基地。于是南腔北调的人“结成互相怜惜的圈子,可以从中获取精神支持,得到安慰,如同像家一般自在,真正像任何其他正常人那样被接受”。波希米亚人最重要的聚会场所是咖啡馆。“咖啡馆就是现实存在的空中城堡,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是都市中飘着的闪闪发光的肥皂泡。波希米亚人在咖啡馆卸下忧虑和贫穷的枷锁,成为了自己梦中的天才”。网络论坛作为“驴友”活动大本营,为他们提供了波西米亚式的宽松环境,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新浪网旅游论坛第一任版主“狡兔”写道:“那会的驴坛,作为坚定的背包客大本营,将喜欢独立旅行的朋友聚集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彼此关爱,相濡以沫”。虚拟的网络论坛更倾向于民主化、自由化,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来自五湖四海的“驴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团体,他们可以放下现实生活中处处必须遵守的规范、法则,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给年轻人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新浪、绿野、磨房、天涯等旅游论坛上有着五花八门的旅行线路、旅行装备、旅行食宿的详尽介绍,也了千人千面的旅行游记。“驴友”通过这些论坛自由地搜集资料、交流旅游资讯、选择旅行地、召集伙伴,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兴趣、幻想、人际关系等需求。

波希米亚的精神要义即:试图摆脱僵化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挑战主流,超越传统陈规,以突破、冒险作为生活准则,追求自由、独立、自我。“驴友”用行动很好地践行了波希米亚精神,我们从反抗单调都市、反抗单一旅游模式与旅游项目的“驴友”身上看到了敢于反叛传统与主流的可贵品质。在大量社会舆论指向“驴友”旅行安全问题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撇开偏见,关注“驴友”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崔健的《假行僧》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要从南走到北,/还要从白走到黑”,贴切地表现了“驴友”在路上的状态。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驴友”精神是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人都应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活法。(作者单位:1.西北民族大学;2.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欧文,戈夫曼著,宋立宏译,《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阿尔蒂尔・兰波著,王以培译,《兰波作品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 波德莱尔著,杨松河译,《恶之花》,江苏:译林出版社,2003

[4] 伍娟著,《生死墨脱――一个女驴友的野外旅行记》,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5] 杨勇,自与消费者旅游方式选择一个基于效用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旅游学刊,2007

[6] 浪子燕青等编,《“驴”行天下――旅行者眼中的风景》,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7] 黄欣著,《自助玩转六大洲》,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8] 伊丽莎白・威尔逊著,杜冬冬,施依秀译,《波希米亚:迷人的放逐》,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

[9] 波德莱尔著,肖聿译,《我心―波德莱尔散文随笔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上一篇:语文课堂情境创设下的激发生成 下一篇:我们为何爱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