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案迷局 第10期

时间:2022-06-30 12:33:49

苏州是外贸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较为密集的地区。近年来,在企业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海关监管物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2005年7月,苏州工业园区海关接到企业管理联络员的消息:加拿大独资的苏州某模塑公司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倒闭,其加拿大籍法定代表人离境回国,停止了与公司的一切联系。几天内,公司人员离散、资料散落、公章遗失、存款转移,厂房由供租方临时看管。

海关迅速派人赶赴现场。工厂中还留有属海关监管范围的减免税进口成套设备,进口时价格高达200多万美元。

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机器长期留置,不仅安全难以保障,而且根据海关监管规定,其税款数额也将随设备的折旧而减少。

海关遇到了难题。通常,企业倒闭后会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程序,海关税收在执行破产的过程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到保障。但这次情况有所不同,该公司资产负债状况良好,不具备破产条件,“僵而不死”,无法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国家税款面临流失风险。而且,根据海关现行规定,上述设备当前的状态并未违反海关法律法规,海关没有启动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的依据,无法通过提取变卖等措施抵偿税款。

但事情必须着手解决了。

就在海关大伤脑筋的时候,法院也在为同一家企业烦恼。2005年10月,加拿大某设备供应商将一纸诉状递到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上述模塑公司的设备所有权提出质疑。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取证和法院审理,设备供应商于2007年底胜诉,取得了这批设备的所有权,并准备将其运回加拿大。但就在办理海关手续时,却遇到了麻烦。

根据《海关法》的有关规定,对处于海关监管期内的减免税设备,企业并不具有完全所有权,其对设备进行处置时,须经海关许可并办理相关手续。就模塑公司的设备而言,尽管法院已判明其归属,但胜诉方要将其运送出境,却还必须等到解除海关监管之后。

这还不是全部问题所在。按照海关规定,解除监管手续必须以该设备的进口方,即上述模塑公司的名义办理。在该公司仅剩一个空壳,既无公章也无法定代表人的情况下,这显然是天方夜谭。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现有情况下,债权人赢了官司却实现不了权利,法院做出了判决,却难以执行到位。

这是个困扰多方的问题,既要保全国家税款,让判决结果尽快执行,又要保障境外合法债权人的权益。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与苏州中级人民法院在法律框架内多方协商,最后确定了解决方案:由法院开具《协助执行通知书》,委托报关,通过该模塑公司的海关注册登记主体代为办理补税手续,再根据补税报关单解除设备的海关监管。

2008年8月26日,51万元海关税款入库,涉案设备的海关补税手续正式办结,其海关监管也可顺利解除。一起困扰债权人、海关、法院三年的跨国经济纠纷案圆满画上了句号。

上一篇:通关捷运“洋山号” 下一篇:摩托车企业即将迎来“出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