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小学语文课堂的“精致”

时间:2022-06-30 12:28:27

反刍小学语文课堂的“精致”

摘 要: 文章认为由以下几点可见小学语文课堂的“精致”:于情感墨染中见“精致”,在取舍有度中见“精致”,从求真求实中见“精致”。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情感 取舍 求真求实

悠闲的暑假,我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走进网络,学习聆听各种各样的教学视频,感受体味小学语文课堂的精彩。形式多样的课例,方法各异的教学策略,以及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如海潮般一浪一浪涌入脑际,冲击着我,荡涤着我。小学语文教学,简直是浩瀚广阔的晴朗夜空,到处闪烁着智慧的星辉:文化的、水平的、艺术的、技能的、思想的、意境的、内涵的、外延的……梳理和回味着最近的学习内容,慢慢地反刍,消化,吸收。那些语文课堂中的积极因素,那些学习过程中的“点睛之笔”又一次让我怦然心动,又一次燃起了我追随精致语文课堂的激情。说到“精致”,并非精美华丽之意,而是指小学语文课堂在经历了无数次变革与洗礼之后,在经历了无数次沉浮兴衰之后,在经历了理论与实践者们的千锤百炼之后,变得更朴实,更真实,更有语文味,更有自己的本色。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可见小学语文课堂的“精致”。

一、于情感墨染中见“精致”

语文课堂也是情感的课堂,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必须是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文本学习过程中融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融入课堂的特定氛围,使课堂的每个角落弥漫着文本的气息,散发着文字的芳香。以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的《水》为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引领学生质疑、解读、品悟,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文本,走进文本。学生深深地沉浸在那个缺水的村子里,沉浸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心绪随着文本的深入,随着课堂的推进而难以平静,情感的波澜也是此起彼伏。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如烧开水般,漫漫添火,渐渐升温,直到把学生的情感烧至沸腾。正如张庆先生所说的那样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场”,在这特定的“场”中,学生读出了作者的痛和乐,读出了村里人饿水的煎熬,读出了那个穷苦年代所留给作者苦涩的童年。深入浅出地在学生与作者之间,在学生与文本之间,以及作者与文本之间架构了一条条清晰的情感纽带。

二、在取舍有度中见“精致”

一篇文章将给我们传递很多信息,涉及的知识点也会有很多方面,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什么都抓。著名的特级教师陈萍老师曾说:“课堂上把什么都当成重点则什么重点也没有。”但如果说什么重点也不抓的话则会出现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文本,挖掘内涵,充分掌握文本的写作表达特点,进行合理恰当的取舍,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确定什么该抓,什么该放。

依然以《水》的教学为例,课文内容较长,可挖掘的内涵很多,在精读文本时,教师却仅仅驻足在一勺水所带来的清凉。一勺水从头浇下来很简单,但作者却写了103个字,三句话。那么这一勺水浇下来感觉快还是慢?一勺水流下的感觉为什么是一条小溪流呢?在水的滑动中,孩子们的脸、胸和背、大腿和膝盖、血管都是何等的舒服与畅快。教师紧紧抓住“缓缓”、“倾注”、三个“滑过”等动词,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准确缜密地追问和层层递进地朗读,让学生逐渐触摸到文字的温度,感悟到文本的内涵及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沉与厚重。学生在读中感悟到:瞬间的清凉暗示着长久的干燥,暂时的痛快面临的将是无限的痛苦,然而在饿水的艰辛与苦涩中却读出了那些淳朴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一段文字,几个词语,在课堂上被师生们演绎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在那复杂而又细腻的情感世界,在那无限遐想的空间里尽情地品味着语文,享受着语文……这就是细节的魅力,这就是把文章读“厚”的美丽,这就是恰当取舍后生成的精致。

三、从求真求实中见“精致”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一直厚“人文”而轻“工具”,走过了一阵浮躁的语文教学时,才真正明白我们应该秉承“人文”的优势,同时关注学生“工具”的发展。此次系统的学习,我欣喜地看到很多执教者在教学中似乎都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平衡点,真正回到了语文教学的本位上,扎扎实实地训练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1.识字写字教学得到了重视

一位二年级老师在《识字6》的教学中,去伪留真,带领学生们踏踏实实地认读词语,书写汉字。尤其是指导书写,既注意了书写习惯的培养,又强调了写字技能的训练,既有教师范写又有学生练习,既有要求又有评价。教师不惜花费近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写字,在这样的公开课堂上,在精彩纷呈、高手林立的小语教坛,教师能够“耐得住寂寞”,独守自己的一份朴实,静静地和学生一起完成写字教学的任务。没有掌声,也没有震撼,但我却分明看到了一处精致的风景,一处原生态的教学片段,令我佩服,也令我反思。

2.读写结合的意识不断加强

什么是语文?专家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我们在充分发展学生口头语言时,要不失时机地发展他们的书面语言,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在所听的课例中,很多教师都能做到以“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以“写”作为最终的归宿,读悟结合、读写结合的意识在明显增强。

一位教师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近尾声时,让学生与他合作表演,充分感受这一对好朋友,一对忘年交在一起的“互帮互助”,以及爱因斯坦风趣、幽默、平凡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之后,以小女孩的身份写日记,并以“今天,我……”的形式练习写作。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爱如茉莉》后,在学生真正读懂文本后,也让学生续写一首清新秀丽的小诗。由于前期的读悟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写起来轻松流畅,内容丰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因为有了遗憾才会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会促进更好的进步,甚至是更大的跨越。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文本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文本所有表达的情感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无数次提醒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常把这种整体呈现给学生,传达给学生。而部分老师在抓重点字词句时,盲目地拓展延伸,反反复复地纠缠不清,绕了很多的圈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贻误了朗读课文的大好时机,尤其是贻误了让学生完完整整读课文的机会。我认为教学时抓关键词句是必要的,适度的拓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却不可以为了深化、为了延伸而把文章拆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这是有违教材编写者们意图的,也是违背学生学习语文规律的。张致忠先生曾强调:学习文本一定要引领孩子在文章中走个来回,先进入文字,再从文字中走出来,去品味语言文字,解读文章的写作方法。我想大家都应该清楚,这个“来回”应该指整体读文章一“来”一“回”两次。

上一篇:日本特别支援学校对我们的启示 下一篇: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对口语训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