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水起跳,打工大嫂劈浪奔“钱途”

时间:2022-06-30 12:20:46

借水起跳,打工大嫂劈浪奔“钱途”

借光神女峰,邀客开旅店

重庆巫山小三峡以其秀丽的风光闻名中外,巫山神女峰更因“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诗句而声名远扬。长江岸边有个青石村,与神女峰遥遥相望。

谭家兰的家就在青石村,因待人真诚热心,村里人亲切地叫她“谭大嫂”。随着家庭成员的“扩编”,以种地养家的谭大嫂开始“不安分”起来。她首先动员丈夫走向“风口浪尖”――租船跑运输。于是,谭大嫂全面掌管家务,丈夫风里来、雨里去地跑运输,一个月近千元的收入勉强凑合日常开销,紧巴巴的日子在忙碌中度过。

一天,谭大嫂在走亲戚途中,被三位外地人拦住了。原来,他们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教师,专门来神女峰写生作画,想在当地找一位向导。听完介绍,谭大嫂笑着说:“我还以为你们是坏人呢。那好,我带你们登神女峰。”

下山时,天色已晚,谭大嫂干脆带客人住在家里。香味扑鼻的农家饭、古朴的农家四合院、田野里散发的阵阵清香,一扫客人登山的疲惫。当晚,谭大嫂说出自己为谋生而困惑时,客人们异口同声地说:“开家庭旅店,肯定赚钱。”谭大嫂疑惑地望着客人,说:“行吗?客人愿意住吗?”教师们便为她分析了今后旅游的发展趋势,让谭大嫂吃下定心丸。

接下来的几天,谭大嫂在村民诧异的目光中,开始紧锣密鼓地布置家庭旅店。可两个月后,家庭旅店仅收入100元钱,谭大嫂大失所望。与其在家苦等游客,不如上山接客进门。于是,她每天早早地守住神女峰的必经之路,只要有客登峰,她便义务当向导。下山时,谭大嫂不失时机地说:“到家庭旅店歇歇吧!”这招真管用。好多客人慕名前往她的小店,当月的营业额突破800元,谭大嫂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但时间一长,她便感到自己的文化底子薄,对神女峰文化知之甚少,很难和文人墨客交流。于是她买来大量书籍阅读,不解之处就向当地文化人请教。半年以后,她硬是记住了近百首赞美神女和三峡的诗句。就连来神女峰采风而“下榻”该店的余秋雨等知名学者也为之惊叹,直夸谭大嫂“不简单”。1989年,已小有名气的谭大嫂被当地政府破例安排到旅游公司工作,负责旅客接待。由农家女变成按月拿工资的女工,谭大嫂喜极而泣。

下岗移民两煎熬,借水起跳找“钱途”

日子在忙碌中滑过,谭大嫂的小旅馆成为神女峰下的一道风景。操劳忙碌之后,谭大嫂也时不时地抬起头望几眼神女峰,心想自己跟“神女峰”有缘哪!不仅与她为邻,而且托她之福办起了这家小旅馆,只是不知在以后的日子里,神女还会给自己什么样的庇护。

转眼到了2001年,谭大嫂所在的旅游公司精简人员,因她工龄较短,成为第一批下岗工。当了几年“上班族”的谭大嫂又回到村里,虽然当时有些失落,但随着家庭旅馆客源的增多,她又找回了昔日的“精气神儿”。

正当旅馆经营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三峡大坝主体工程竣工,库区二期移民开始搬迁。巫山县数万移民离开故土,开始新的生活和创业。谭大嫂所在的全村村民都属于上靠移民,她和乡亲们搬迁到了离村子不远的巫山县城。谭大嫂的家庭旅馆淹没于滔滔江水中。

一天,谭大嫂从报上读到一则消息,“三峡二期蓄水后,水位达到135米,三峡库区将形成很多湖泊,很多小景点也将达到游船航行水位……”思想活跃的谭大嫂一下子从中捕捉到了商机:如果能经营游船搞旅游,岂不是最好?第二天,谭大嫂就迫不及待找到旅游部门的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领导一听,当即拍掌说:“行啊,我们就是要鼓励个人搞旅游开发,只要你有这个决心,我们支持你!”

跑部门办手续,筹资金造游轮,连续一个月的连轴转,谭大嫂终于拿到了进军旅游营运的“准入证”。2002年5月,已50岁的谭大嫂投资100万元打造的“青松号”游轮正式下水,专跑神女峰旅游线路,游轮上设有观光亭、包间和餐厅,能同时供200多人住宿、餐饮和娱乐。

就这样,谭大嫂又将旅馆开到了长江上。她把原来旅馆的那套特色服务创造性地移植到了游轮,客人不仅可以游览神女风光,还可以像在家里一样住宿、娱乐。而谭大嫂最为得意的点子,还是在游轮上亲手为客人烹制巫山特色农家菜,使客人身临其境地品尝当地物美价廉的农家风味:醇香的咸菜、金黄的炒洋芋、鲜美的腊肉等,游客们慕名纷至沓来。

2003年6月,三峡二期工程正式蓄水,以前水流湍急的巫峡江面变成水平如镜的滴翠湖,“高峡平湖”在巫山凸现。这时,谭大嫂又动起了脑筋:长江湖面开阔壮观,何不夜游平湖?既能留住过境游客,又能带来丰厚利润。

谭大嫂的设想得到政府的采纳,顺势推出了“夜游平湖”旅游项目。谭大嫂的游轮成了夜游专轮,营运额急剧上升,月收入达到2万余元,谭大嫂高兴不已。这一下,她更坚定了自己的旅游事业没有走错的念头。

有一次,谭大嫂和朋友聚会时,听到一则有价值的信息:县内一家企业准备召开业务洽谈会,可在当地却找不到宜游宜会的地方。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谭大嫂当晚便开始拟定方案,三天后,游轮上便有了大小会议厅。当谭大嫂向那位“诉苦”的企业负责人发出邀请时,对方被谭大嫂的热忱和办事效率所折服。从此以后,县内外很多大型笔会、学术交流会、洽谈会都转移到了谭大嫂的游轮上。

借水起跳的谭大嫂变得更加胆大心细,2003年9月,她成立了“神女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自任总经理。由于当时全国只有她一家专门跑神女峰这条线路,公司生意十分红火,每月盈利近5万元。

应对市场出新招,参与竞争揽游客

然而,好景不长。谭大嫂很快就发现,流动的农家乐只在旅游旺季火爆一阵子,旺季一过,生意开始显得冷清。没有了游客,再好的农家菜也没了用武之地。谭家兰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将形势估计得过于乐观了。看着门可罗雀的码头,她着实烦恼了一阵子。可坐以待毙哪里是谭家兰的性格,没过多久,她就想出了走出困境的办法。

她看到旅行社经常组织一些避开高峰期的反季节旅游活动,人家能打时间差,自己当然也可以!几家旅行社跑下来,谭家兰收获不小。人家见她的游轮有些特色,价格也低廉,就跟她达成了合作协议。可是不久,谭大嫂的农家乐被当地旅行社“克隆”。一时间,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令谭大嫂有些始料不及。

正当谭大嫂愁眉不展的时候,她从电视上得知广西为了吸引游客,每年要举行一次民歌节。谭大嫂这才想起,这里的民歌“三峡号子”是三峡的文化遗存,由于没有很好的发掘和整理,已到濒临失传的境地。若把“三峡号子”“搬”到游轮上,肯定能留住游客!

于是,谭大嫂立刻着手,走访当地年长的船工,收集“三峡号子”。可半月下来,仅收集10多首,而且有些句子和曲调不够精美,需要加工整理。谭大嫂一边马不停蹄地聘请当地音乐教师进行再加工,一边在长江两岸继续走访收集“三峡号子”。

2004年8月,谭大嫂正式推出“三峡号子大餐”。通俗的歌词、悠扬的曲调立即引起游客的极大兴趣,纷纷学着哼唱。而号子方言较重,远方游客只好似懂非懂地模仿,谭大嫂总是不厌其烦地用普通话和游客交流,翻译它们的含义。在谭大嫂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每一首“三峡号子”,都是一个传奇、浪漫的故事。

有时也会遇到尴尬。一次,一对来自美国的新婚夫妇要向谭大嫂讨学“三峡号子”。对英语一窍不通的谭大嫂不知所措。可人家是外宾,咱不能丢这个脸哪!谭大嫂立即派人请来外语导游,让导游现场翻译。费了半天功夫,美国游客也只学会三句半。临走时,谭大嫂将号子词曲留给美国朋友,他们感激地说,等学会以后,他们要再游三峡,向谭大嫂演唱汇报。

这次经历让谭大嫂深深体会到,要想做大旅游市场,必须和国际接轨,而首先要懂英语。于是,她高薪聘请了一位英语导游,专门为外国游客服务。与此同时,谭大嫂也开始学英语。毕竟年龄大了,又没基础,老是记不住发音。但她没有放弃,就算十天学会一个单词,也要坚持到底!两个月后,她总算记住了20多个单词,为了巩固“成果”,她时不时地和员工用英语打招呼、互相问候,那股热情劲儿,让员工们由衷钦佩。

独具三峡风情的号子赢得游客的掌声,也得到了文化界的赞誉。经各地新闻媒体报道后,谭大嫂和她的游轮名声远扬,游客蜂拥而至。精明的谭大嫂应对竞争的旅游市场总能推陈出新。以前那些见部分景点淹没而悲观的人,如今又重操旧业扯起了风帆,江上大小游船群雄四起,小小的巫山码头顿时形成气势。这时,谭大嫂又开动脑筋琢磨起了现代人的旅游消费心理。

2005年6月,谭大嫂又适时推出探险旅游,这个项目没有另外收费,只为吸引更多游客来坐她的游轮。她的创意一经推出,果然受到游客们的青睐。有一天,谭大嫂带着十多名大学生徒步攀登,与“神女”零距离接触时,一位游客左腿突然抽筋。同伴们惊惶失措,谭大嫂不慌不忙地从兜里取出药物,然后一阵推拿,游客的腿顿时伸展自如了。原来,为推出探险游,谭大嫂请业内人士做了详细的方案,走访医生学自救和药理常识,还外出考察学经验,难怪游人纷纷致电、来信表示:“在你那里旅游既安全又舒心,我们要动员更多的朋友游览神女峰……”为提高神女峰的知名度,谭大嫂在当地宣传部的支持下,创办了“巫山神女”网站。更多的游客通过网络认识了谭大嫂,慕名前往神女峰来旅游。

命运在关闭一道门时,必然会打开另一扇窗。谭大嫂就这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每月以近十万元的收入进账,还安置解决了二三十名打工仔就业。即使在旅游淡季,别的游轮“饿”得慌,谭大嫂的游轮却人流如织。短短几年,谭大嫂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嫂”。

2005年10月,谭大嫂被重庆市妇联评为“十佳”创业女性,她还应邀走进央视《新闻会客厅》,讲述她传奇般的创业经历。谈起一路艰辛,谭大嫂感慨地说:“好多人认为创业是年轻人的‘专利’,其实我们中年人也有优势,比如诚信和执著。我只是比别人抢先抓住了机遇,靠诚信招揽天下客,用执著丈量脚下路!”

责编/赵 花

上一篇:泰国女婿的“责任教育” 下一篇:家有“抠门儿”管家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