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原味酸牛奶,霉变从何而来

时间:2022-06-29 09:06:19

蒙牛原味酸牛奶,霉变从何而来

生产者是国际知名乳业品牌,消费者是知法懂法的律师,看似简单的一杯发霉酸牛奶,而放在这样的一个场景下,它的意义却远远大于一个消费者的诉求,而更想不到的是,在如此简单而直接的维权历程中,却仍然要经历那么多一波三折,这是谁之过,谁之错?也许这篇文章不能给你答案,但现实已经有了答案……

我食用了“霉变”的酸牛奶

2007年3月7日晚9点左右,我按照自己的日常习惯打开一杯净含量为125克的蒙牛原味酸牛奶。可能有些人喝酸奶的习惯是用吸管吸食,而我喜欢将塑料制成的玻璃纸揭开,平时我都是先将酸奶摇晃均匀后再将杯盖打开。这一次没有,而是直接打开,没看一眼的情况下,舔了一下杯盖,因为杯盖上面有厚厚的一层很稠的酸奶(据说是脂肪层),可吃了一口后感觉有霉味,再一看时,惊呆了,居然杯盖上面有一大块发黑发绿的东西(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感觉恶心)!然后我就开始大量喝水,希望用水来稀释对身体有损害的东西,也希望能够尽快的将该物质排出体外,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毕竟是腐败的酸奶液体,是很容易被身体吸收的物质。该奶的生产日期是2007年2月25日,保质期21天,即2007年3月18日是保质期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说按照蒙牛酸奶的贮存提示方法保存,21天内应该是质量完好的(贮存条件是2~6℃冷藏)。有常识的人都会将酸奶贮存在自己家的冰箱中,我也一样。

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我感情上无法接受:第一,蒙牛公司奉行“产品等于人品”的质量理念,追求“出厂合格率100%”的质量目标。企业通过多项认证:以及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GMP、HACCP五大体系认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蒙牛”商标2002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液态奶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被列为国家免检产品。在这样具有感召力的宣传中,使我在品牌繁杂的酸奶制品中,选择了“蒙牛”,同时我还经常购买“蒙牛”面市的所有奶制品作为自己的早餐、饮品、休闲食品。在这样具有诱惑力的宣传中,我没有理由先检验鲜奶或酸奶的质量合格不合格之后再饮用,所以,这也是我没有看一眼就将霉菌吃进去的前提。

第二,蒙牛酸奶一直是我们国家酸奶的龙头,是值得大家信任的名牌商品。在我的思想中,认为购买蒙牛就如同购买了健康,然而却在我这么信任的食品中出现了问题,使我至今谈奶色变。

第三,酸奶对身体的好处不必多说,大家也都清楚只有最优质的奶才能制作成酸奶,酸奶可谓奶之精品吧?精品不再精了,消费者怎么办?

第四,蒙牛的酸奶配料为:鲜牛奶、白砂糖、增稠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双歧杆菌,菌类都是有益菌,那么霉变是怎样发生的?

第五,霉变的发生如果不是偶然的话,是否意味着同批次的酸奶或其他批次的酸奶也有类似问题的存在?我是否曾经喝过这样的有质量问题的酸奶?在酸奶制品中是否有防腐剂?

第六,酸奶盒中附带的吸管的作用是什么?方便消费者?提示消费者食用酸奶的方法?还是规避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七,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饮用任何奶制品都需要先将包装中的食物倒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将包装打开个彻底,看是否有霉菌,对鲜奶加热饮用,对酸奶必须经过鉴定确认安全后饮用?

第八,企业的自检可信吗?如果企业自检不到位,监管部门是否有责任?已经实施多年的《食品卫生法》未明确相关部门的执法地位,对有一定监管职能的相关部门的监管权限和地位未明确,使得部分职能部门在食品监督上存在“无法可依、有责无权”的问题,从而难以发挥联合监管应有的效力。这也是现实问题,但作为企业会因为没有相关的监管而放松自己对质量的追求吗?那么“产品等于人品”仅仅是广而告之?

第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消费者索赔问题上显得很苍白无力。试想:如果我向蒙牛公司索赔的话,赔偿的仅仅是双倍的买酸奶的价款,加上一些很少的经济损失,而“问题奶”带给人们身体上潜在的问题怎样解决?若干年后即使身体出现问题又怎样去证明与喝的这次酸奶有关联呢?我作为一位法律界的业内人士在遇到此类问题时都如此困惑,那么普通消费者如何维权?

第十,我们国家提倡每人每天一袋奶的健康计划,但如果健康计划因为问题奶的出现损害了人的身体健康,未来的国人是更加健康还是更加糟糠呢?

与蒙牛公司的初步交涉

3月8日上午9点左右,我给蒙牛公司哈尔滨分公司拨打了投诉电话。公司李经理于上午10点半左右来到我的律师所,与我协商处理此事。蒙牛方提到的第一个请求是:要求将有问题的酸奶交付给她,公司将对该奶的问题进行检验并查找问题出现在哪里?表面看这是一种很积极的处理方式,但是这个霉变的酸奶可是关键证据,在我没有将该证据进行证据保全和对霉变的物质确认是否为“霉菌”之前,在只有她与我的现场,我绝不能交出关键证据,我要在众目睽睽的情况下再做决定,因为所有在场人将是很有力度的证人!蒙牛公司的第二个动作是“送奶”,使我很气愤!我明确告知:请将奶拿走,第一,我不会食用有可能有质量问题的奶;第二,也不可能将有可能有质量问题的奶赠送他人。

3月9日上午10点半左右,蒙牛公司的两名工作人员又一次来到律师事务所,对带有霉变的酸奶进行拍照,我在大家的关注下,将还未打开也未饮用的同时购买的同批次的酸奶打开,看到并没有霉变的特征,我们因此排除了保存、运输环节出现的质量问题,因为一大盒的八杯奶具有相同的生产批次,相同的运输条件、相同的保存环境,那么很可能问题就出现在生产环节!

3月9日下午4点半,蒙牛公司工作人员再次与我联系,约我于3月11日(当周周日)见面,再次协商处理此事,并询问我对此事的要求。

我提出的要求是:一、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蒙牛公司酸奶的生产工艺环节很可能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管理存在严重的疏漏,所以应当核实问题,解决问题,给消费者知情权,让我清楚我是怎样吃到“霉变奶”的,怎样才能让消费者食用上真正的“放心奶”;二、同批次的有可能有问题的奶是否已经流向市场,也许已经被消费者购买,也许还在销售的流通环节,怎样处理这些酸奶?

令人惊讶的处理方式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大头娃娃牌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水污染、美国的毒菠菜、疯牛牛肉、含有肉毒杆菌的胡萝卜汁、问题花生酱等事件一直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不仅我们国家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国际社会更为关注。年年的“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提出的议案都是与食品安全有关,并提议建立健全有关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任启兴建议:重视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滞后等难题,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说明国家已经将食品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食品安全比其他问题带来的隐患更容易引起全体公民的重视!

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对我来讲索赔没有任何意义,我已经对各种奶制品有强烈的畏惧感,也许要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液态奶都要远离我的生活。

3月11日,蒙牛公司的三位代表与一位律师来到我的律师所,本来以为气氛应该是和谐与友善的,但蒙牛公司始终认为自己的奶“没问题”,同时认为我“已经将盖打开”。

这使我不明白的是:世界上有哪个人能够不揭开杯酸奶的盖就能发现隐藏在盖下面霉变的问题呢?是不是意味着让我告诉所有的消费者喝蒙牛酸奶时必须到公证机关或鉴定机构去喝?在我一再强调我提出的前述两条要求时,竟然抛出一个令我更加惊讶的观点,即:“目前我们只接到你一个投诉,说明我们没问题,如果我们再有其他人投诉此问题时,我们再考虑召回等事宜”!天呀!那不是又一个受到伤害的消费者出现了吗?为什么要等到有再次受到伤害的人出现才能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不去预防消费者可能受到的伤害呢?是因为我不够诚信,有可能在给蒙牛故意制造麻烦吗?

其实这件事情很简单,它并不是法律问题,而是企业诚信危机问题!探讨法律不是在法庭之外而是在法庭上,我并不想索赔,所以不需要鉴定之类的证据,我是在讲一个企业的诚信体系及质量管理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局限在见到一个投诉的消费者就压制一个的话,表明这个企业并没有改正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只能让消费者更加不信服!

此次谈话在我说完一句话后结束:“如果你们蒙牛公司继续把角度定位在只是在安抚我而不是怎样安抚所有消费者的话,我们今天的谈话到此结束!”

事态发展仍值得关注

这件事情使我更深层次的去思考:国家免检产品等于放心食品吗?免检产品一槌定终生吗?谁来监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我的很多朋友都在关注此事的处理及我每次的谈判内容,有的人以连载的方式记录我的心路历程,可以说通过这件事情处理,使我增长了不少关于食品安全及急需完善食品安全相应法律法规的知识,而全体消费者则更为关注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上一篇:女老板雇凶伤人缘何逍遥法外 下一篇:外地人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