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肿瘤的漏诊率分析

时间:2022-06-29 08:52:19

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肿瘤的漏诊率分析

【摘要】目的 研究和探讨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肿瘤的漏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接受结肠镜检查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初次结肠镜检查出肿瘤后的结果,在患者接受肿瘤切除手术后的120天内进行结肠镜复查并再次记录结果,将两次结肠镜检查观察到的肿瘤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是将记录的肿瘤大小、所处的部位、形态、数量等相关记录结果进行对比,谈论不同类型的肿瘤在利用结肠镜检查时大概的漏诊率。结果 选取的809例肿瘤结肠镜检查案例中,有271例出现了漏诊,肿瘤平均患者漏诊率达到了33.5%(271/809);两次结肠镜检查总共观察到2134个肿瘤,其中有425个肿瘤漏诊,肿瘤总漏诊率是19.9%(425/2134)。结论 利用结肠镜检查大肠肿瘤的漏诊率较高,腺瘤漏诊现象尤为突出,恶性肿瘤的漏诊率相对较低。在利用结肠镜给患者进行肿瘤检查时,要针对漏诊问题执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结肠镜;大肠肿瘤;漏诊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30-01

临床研究表明,在大肠肿瘤筛查以及在腺瘤切除手术中,结肠镜检查可以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可以大大降低大肠肿瘤的发病率和腺瘤切除手术的死亡率。因此,结肠镜被广泛的应用于大肠肿瘤的排查与治疗。但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结肠镜检查大肠肿瘤会出现漏诊的情况。如果腺瘤或者早期癌被漏诊,很可能就会发生严重后果,导致腺瘤癌变或癌扩散,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因此,了解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肿瘤的漏诊率对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帮助医师把握肿瘤癌的最佳治愈时机有重大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回顾分析了2008年9月——2011年9月来我院接受结肠镜检查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研究了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肿瘤结肠镜下特征和病理学特征,从中选取了809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36位,女性患者273位,整体年龄在40-65岁之间,平均年龄53岁,平均随诊的时间为68天。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满足以下条件:①肠道准备达到1级或2级;②2次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均达盲肠;③初次结肠镜检查观察到的息肉均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切除术完成后120d天内接受了医院第2次结肠镜检查;④2次结肠镜检查中都未进行全肠道染色内镜检查。此外,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大部分患者都是有症状人群,存在血便、大便性状改变或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所有选取的患者都是初次接受结肠镜检查治疗。

1.2 方法 采用数据库的形式记录结肠镜检查患者年龄、性别以及负责检查的医师;记录2次结肠镜检查中观察到的肿瘤特征,如肿瘤大小、所处的部位、形态、数量等相关检查结果,还要标明2次结肠镜检查的间隔时间。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则被认为是肿瘤漏诊情况:第2次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肿瘤且不在第1次切除肿瘤的部位。将肿瘤漏诊例数和肿瘤漏诊数目计入相关的栏目。

1.3 漏诊率计算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计算两类漏诊率:肿瘤总漏诊率和肿瘤平均患者漏诊率,计算公式为:肿瘤总漏诊率=第1次结肠镜检查漏诊肿瘤数/第1次和第2次结肠镜检查发现肿瘤总数;肿瘤平均患者漏诊率=漏诊肿瘤患者人数/总人数。计算结果计入相关栏目。

2 结 果

2.1 不同类型肿瘤的漏诊率 此次809位患者两次结肠镜检查中总共观察到肿瘤2134个,有425个肿瘤被漏诊,其中,腺瘤422个、腺癌2个和类癌1个,总的漏诊率达到了19.9%(425/2134)。不同类型肿瘤的漏诊率差异也比较大,例如肿瘤体积不同的肿瘤小于5mm、5-10mm和大于10mm的肿瘤漏诊率分别为是34.7%、17.3%和6.6%,形状不同的肿瘤:蒂隆起型、广基隆起型和平坦型三类肿瘤的漏诊率分别为10.6%、24.7%和35.0%。

2.2 肿瘤的平均患者漏诊率 809位肿瘤患者有271位在第2次结肠镜检查中被确认为漏诊,平均患者漏诊率高达33.5%(271/809),腺瘤、腺癌和类癌的漏诊率差异非常大,分别为33.1%(268/809)、0.4%(3/809)。肿瘤体积不同的肿瘤漏诊率也存在差异,小于5mm、5-10mm和大于10mm平均患者漏诊率分别为48.3%、27.9%和8.3%。其它类型的平均患者漏诊率统计学意义不明显,没有在此列出。

3 讨 论

本次研究中,漏诊的肿瘤主要是腺瘤,恶性肿瘤漏诊情况较少,总漏诊率约19.9%,与国外研究结肠镜检查中腺瘤漏诊率的得出的结果漏诊率为12%-47%相符合,但平均患者肿瘤漏诊率35%高于国外研究认可的26%,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此次选取的是研究对象均是肿瘤患者,初次结肠镜检查后没有发现肿瘤的人群没有纳入总的计算范围。

此次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肿瘤漏诊率差异也较大。我们对结肠镜检测到的肿瘤大小、形态、部位等肿瘤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而且对分类后的肿瘤漏诊率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肿瘤之间漏诊率存在着很大差异。另外,结肠镜检查完整性以及检查中患者肠道准备情况也直接影响肿瘤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为了避免这些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我们只选取了通过结肠镜检查到达盲肠的患者才纳入观察的对象。而对于肠道准备情况目前分为4级,1级:肠腔内无残留粪便及液体;2级:肠腔内有少量粪水,全肠道黏膜清晰可见;3级:肠腔内有少量残留粪便,通过冲洗后能够去除,大多数肠道黏膜清晰可见;4级:经反复冲洗肠道仍有粪便残留,明显影响肠黏膜的观察。选择肠道准备达到1级或2级的患者入选,避免了这些因素对研究结果准确率的干扰。

综上所述,利用结肠镜检查大肠肿瘤的漏诊率较高,腺瘤漏诊现象尤为突出,恶性肿瘤的漏诊率相对较低,而且不同类型的肿瘤漏诊率也存在差异。如果漏诊的肿瘤在随访时查出,就可将其尽早切除,这就把握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医师在利用结肠镜为患者进行大肠肿瘤检查时,要充分认识到结肠镜存在漏诊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针对应的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大肠肿瘤的漏诊率。对此,如何降低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肿瘤的漏诊率应该引起广大医学研究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黎逢弟.3种肠道准备方法在结肠镜检查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04).

[2]陈莉,李学良,朱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02).

[3]张晓旭.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3例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05).

[4]周艳俊,刘容,何瑛,饶正伟.心理护理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05).

上一篇:电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32例 下一篇:妊娠呕吐不是病 治疗用药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