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碗谁做主?

时间:2022-06-29 07:18:47

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玉米近日获得了中国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安全批准,这项安全证书被形容为“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意味着我国转基因作物在商业化种植道路上又迈了一大步。

对于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来说,这是期盼了五年的喜事。而与“喜事”风格不甚相符的是,相关主管部门低调颁布,甚至看似更希望公众能“忽略”掉这个重大的转折。一面是以绿色和平组织为代表的反对派见缝插针地寻找公布细节的“破绽”,甚至影响诸多媒体也站在“反对”的阵营;一面是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和主管部门痛心疾首,怕因媒体和公众的负面舆论错失掉生物技术战略发展的最好时机。对于影响公共利益却又深奥难懂的科学决策,老百姓有没有发言权?对于老百姓的饭碗里吃的是不是转基因水稻制成的大米,到底谁说了算?

【现在】证书颁布 低调还是偷偷摸摸?

【反对派】

代表组织:绿色和平

质疑1:如此重要的安全证书为何“偷偷摸摸”颁发?

《中国青年报》这样描述:一家国外通讯社最早发现这个消息时,它被摆放在一家“几乎很少更新”的专业网站上,混杂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连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的绿色和平组织工作人员都没发觉。

质疑2:审核部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过于神秘。

作为评审单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这个拥有数十名成员的庞大机构,平常人根本难以触及。尽管许多人努力地寻找它的成员身份,网上也充满各种询问和打探,但都没有结果。连这个机构最早成立的时间,外界都很难查到。[详细]

质疑3:论证的数据和详细步骤骤未公开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至今还存在争论,对转基因水稻的审批起码应该透明。”他通过博客和发表文章数次呼吁。不过,他没有收到任何反馈,无论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

质疑4:生态危机

如果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通过授粉等途径向四周“漂移”,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

质疑5:管理混乱

在推广转基因棉花时,因为管理混乱,棉花种子来源很杂,许多都没有得到正式的评估和批准,有人甚至说不出自己所种的棉花来源。人们担心,和穿在身上的棉花相比,最终要吃进嘴里的水稻,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引起不可知的危险。

质疑6:安全性

国内外的科学界一直没有定论。“相左”的证据不断出现。

【支持派】

代表组织:转基因安全委员会

回应1:相关信息早已公布,证书颁发的“光明正大”。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大、杨晓光、彭于发今天做客人民网科技频道时对于媒体提出的“偷偷摸摸”转基因的说法进行澄清。此次获颁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两品系相关信息早在10月份就已在农业部专门网站上进行公布,是“光明正大”的。

回应2:安委会委员现身说法,转基因安全管理有四项基本原则。

作为备受外界媒体质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委员,黄大、彭于发、杨晓光现身说法,表示我国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是要明确遵循:科学原则、个案原则、熟悉性原则和逐步完善的四项基本原则。

回应3:五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

因为在国际上存在着一定争议,在本次发放转基因水稻、玉米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之前,农业部经过了长期的研究认证,“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五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证书的限期均为2009年8月17日~2014年8月17日,种植地被分别限定在山东省和湖北省。

回应4:地少人多 转基因是唯一可取技术

我国制定的今后11年(2009年到2020年)的新增粮食一千亿斤的生产能力的规划,并认为目标“非常非常艰巨”。根据规划,2020年我国的粮食要比现在增产10%,而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为2.5%。常规育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是单靠常规育种不行。

回应5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可以用它做好事,也可以用它做坏事”,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和评价制度可以防止其有意或者无意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

【过去】艰难诞生 历时五年方才出炉

2001年:颁布 《安全管理条例》

明确定义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概念,同时规定研究、试验要取得安全证书;生产、加工要取得生产许可证;经营要取得经营许可证。要求在中国境内销售列入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要有明显的标志。2002年3月20日,农业部又颁布了3个配套的管理办法。

相关部门对转基因水稻种植的许可,被认为是国家一个长期工程的必然结果。在2004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被定为16个重大专项中的一个,总预算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2004年:商业化 稻未获审批

2004年11月,国内媒体相继披露一个消息:转基因水稻可能很快在中国批准商业化生产,转基因大米很快就能端上中国人的饭桌。据黄季介绍,彼时,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申请确实摆在了农业部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上。

消息后引来一片质疑声。当时的绿色和平组织组织专家公开反对商业化生产转基因水稻。有媒体更是直指部分研究转基因稻的科学家有谋私利的嫌疑,出于个人利益驱动而急于推动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虽然支持派的科学家纷纷高调宣传转基因稻经过严格实验证明是安全的,但转基因稻的商业化申请最终还是没有通过农业部的审批。

2005年:非法转基因稻流入市场

引发的国际国内关注,使得委员会的决定变得更具争议性。之后,据京华时报报道,2006年6月和11月,安委会每年两次的固定例会上又两次搁置了申请。

2007年:转基因16字方针调整

也有人注意到,早在2007年,关于转基因作物发展的16字方针已经从“科学规划,积极研究,稳步推进,加强管理”调整成“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这个转变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

2008年:转基因稻商业化提速

2008年4月,农业部已经完成为修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而进行的调研。媒体报道,这次调研的结果是,认为应该“在科学、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原先过于复杂的审批程序,缩短转基因作物上市的过程”。此举被视为针对转基因水稻而作,标志着“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提速”。之后,农业部官员曾表示,生物安全委员会每年举行两次例会,会上每次都要讨论“是否批准转基因水稻”的问题,始终无法通过。当时(2008年)该委员会还是第二届,委员共有74名,有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转基因技术“出发点是好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危险是不能预计的”。

2009年:转基因 玉米、水稻获批安全生产

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玉米近日获得了中国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安全批准,这项安全证书被形容为“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这意味着我国转基因作物在商业化种植道路上又迈了一大步。

【将来】国人饭碗 没知情权和选择权?

■ 美国转基因西红柿早已商业化

其实早在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就已正式投放美国市场。而中国也不甘落后,番茄、棉花、大豆等转基因作物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并且一度在防治病虫害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 各国转基因水稻态度谨慎

但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了谨慎态度。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近日就此事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他表示,目前全球尚无一个国家允许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粮,即使是在转基因技术相对发达的美国。此前我国也只有转基因棉花得到批准进行大规模生产。

■ 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已攻破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表示,该安全证书被形容为“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国家此次发放两张安全证书,是转基因水稻迈向商业化的第一步。

■ 实现商业化还有几个步骤

获得安全证书并不意味着可以马上开始商业化种植,至于几年后“安全”的转基因水稻才能真正迈入商业化种植进程,华中农大和农业部的答复一致表示,仍需要获取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等步骤,现在还无法定出排期表。

上一篇: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处理处置及清洁生产研究现... 下一篇:解析明挖施工和顶管施工在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