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教学中直观突破法的运用

时间:2022-06-29 11:04:06

减数分裂教学中直观突破法的运用

摘 要 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是抽象、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过程,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重难点,利用直观手段的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减数分裂 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中图分类号:G623.9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是抽象、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过程,是发生在细胞这个肉眼没有办法观察的、复杂的生理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难点主要体现在三点:(1)难于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2)难于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要想突破这个重难点,利用直观手段的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减数分裂的教学需要直观的教学方法,而教学当中一般运用到的工具就是多媒体了。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形成过程的动画视频,给学生直观的整体的了解,提问过程中有几次分裂?重复播放视频,让学生找出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一起总结出第一次分裂的主要行为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第二次分裂的主要行为是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学生掌握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区别后,播放PPT课件演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像,让学生概括出两次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最后以表格形式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数目变化规律(以体细胞中含有2N条染色体的生物的精原细胞为例,见表1)。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计算机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的相对数量变化规律用坐标图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很自然地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图象变化的层次和整体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课后布置学生用橡皮泥巧制减数分裂模型。用橡皮泥模拟精细胞形成动态过程。两个阶段:先模拟(2N=4)的精原细胞没有交叉互换时产生精细胞的动态过程;再模拟发生交叉互换时产生精细胞的动态过程。通过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形成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在学生的心里对减数分裂的全过程打上烙印,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则轻松简单,只是找个不同就可以了;理解交叉互换及交叉互换产生的配子种类问题,为产生配子的种类问题做好铺垫。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要抓住减数分裂在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中的特殊之处:(1)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2)交叉互换:在四分体期部分四分体内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3)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开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是二倍体生物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内在原因。找出一些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图像,然后做出细胞分裂图像及时期的判定:(1)分裂方式:第一步:看同源染色体行为(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若有,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否则,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或者有丝分裂,进入第二步判断。第二步:是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对二倍体生物而言,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没有同源染色体存在;否则为有丝分裂。(2)分裂时期:通过染色置确定,即前期显散乱、中期在中间、后期到两端、末期已分开。

新课改下生物教师应把直观性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在教学过程之中,把自然引进课堂,把生活引进课堂,这样既符合中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状况和接受能力,也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个人的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通过借助Fla,展示减数分裂的过续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减数分裂过程直观化,将大量冗长的文字图像化;利用师生共同做手势,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过程。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体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从而理解和卵细胞的形成。使学生获得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直观印象。减数分裂是遗传学的基础也是难点,要想突破就需要教师运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方法,而且是适合学生的直观法。

上一篇:黄油中8种类固醇激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 下一篇:浅谈高校课堂教学范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