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居住街区防卫安全设计初探

时间:2022-06-29 11:01:19

长春市居住街区防卫安全设计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对物质文化需求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居住街区作为出现在我国较早的集合住宅组合模式,其建筑外环境存在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多个居住街区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对其外环境中影响居民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相关防卫安全的理论,针对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改造策略,并希望通过改善居住街区外环境要素,增加居民的安全感,降低犯罪风险与犯罪所得。

关键词:长春市;居住街区; 防卫安全;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从高到低是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可见,安全是人类需求的基础之一。随着近些年来城市犯罪率的居高不下, 安全感的缺失使人们对于建筑外环境的防卫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俗语说“安居才能乐业”,由于居住街区出现的时间较早,在防卫安全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隐患,所以对于居住街区外环境防卫安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对建筑外环境防卫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防卫安全的理论研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外在很早以前就对防卫安全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实践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美国建筑师简・雅各布斯在她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了“街道眼”[1]这一概念,强调自然监视在安全防卫方面能够起到很重要作用。奥斯卡・纽曼在其著作《可防卫空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可防卫空间(Defensible space)”[2]。杰斐利在他的著作《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中首先使用“CPTED”(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3]一词,这是目前关于防卫安全研究最主要的犯罪预防理论之一。

1 长春市居住街区外环境现状

居住街区是较早形成的居住模式,早期人们对于住宅最关心的只是其内部空间是否合理,对于外部环境是否安全、是否合理并不会很在意,从而导致居住街区的建筑外环境设计十分简单,也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通过对于长春市一些居住街区的调查可以发现居住街区在防卫安全方面存在很多共同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不足使居住环境产生了不安全的问题。

1.1街区边界不明确

通过对长春市多个居住街区的调研可发现,居民区并没有界限的划分(见图1),这种特殊的空间布局形式,是现存居住街区现状的基础。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所有的公共空间都被当做出入口,整个街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任意穿越,同样,也无法控制过往车辆,这种完全开放式的居住模式,造成了居民心中领域感的缺失。

1.2缺乏居民必要的活动交流公共空间 图1空间开放的居住街区

在调查的居住街区中,只发现几处可供居民健身的运动机械(见图2),并没有其他的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这样的环境会减少邻里之间的交流,降低居民的熟识感,使邻里关系更加陌生,从而在自然监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试想在一个居民相互熟识,居民归属感强的街区,对于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居民会自然而然的提高警惕,那样就会在犯罪人员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使之不敢轻举妄动。

图2公共活动空间稀少

1.3道路系统不规范

居住街区的道路系统受到原有建筑布局的影响,多为不规则的设置,并且没有经过细致的划分,道路可谓四通八达,无论是宅间路,还是平房区的胡同,都是互相相连并且与主路相通的(如图3)。在这种环境下,一旦有类似抢劫等犯罪案件发生时,犯罪人员便能够任意选择逃跑的路线,增加逃脱几率。

图3道路分级不明确(自绘)

1.4照明设施配备不齐全

照明设施在居住街区外环境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趋光心理,明亮的环境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安全感。但是在实地考察中可以发现两种实际情况,无论是蜿蜒崎岖的胡同,还是居民楼前的小路,照明设计明显不足,或者根本没有设置路灯照明(见图4),很多居民楼入口处也没有安装声控灯。这种阴暗的环境,为犯罪人员藏身和隐蔽提供了方便,居民发生危险的系数就增加了。

图4街道两侧无照明设施

2 长春市居住街区建筑外环境防卫安全设计研究方法

通过上文对长春市居住街区的调研所发现的问题,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改造方法:

2.1明确街区边界

图5中a图为长春市公交红旗街区的现状分析图,A-E是居民和车流能够自由进出的出入口,且此街区位于长春市繁华区域,租房者占有不小的比例,人员流动性大,这样的条件无法让居民得到对自身安全的满足,也无法让居民拥有领域感和归属感。

(1)可以用绿篱作为边界去划分某一区域。

目前的新建居住小区是由栏杆围合而成的,虽然这是一种限定区域的有效方法,但是却十分封闭。相反,如果用绿篱作为划分区域的边界,不仅在视线上十分通透,这样对居住街区边界进行限定的做法也可以增强居民的领域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犯罪分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

(2)限定出一个或两个出入口,由物业加强对出入人员和车辆的管理。如图5中b,只保留B、E两个主要的出入口并通过物业人员对进出人员及车辆进行统一的管理。

2.2设置公共空间,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为自然监视打下良好基础

公共的交流活动空间不仅能够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然监视的强度。设置公共空间要从两点出发:

(1)要正确的选择位置,公共活动空间的位置要

能够与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联,在可利用的空间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最好能够与绿化相结合,增加活动空间的活力,方便广大居民的使用;

(2)要合理的把握尺度大小,尽量设置多个小型的a.公交红旗街区现状分析

活动场所,这样既能够吸引大家再次机会,增加相识机会,又能够避免人流的过渡集中。

如图5中b图所示,在居民方便到达的位置设置小型公共活动场所,并与原有2、3绿化相结合,形成积极的充满生机的交流活动空间,这样精心的设计不仅能够促进邻里关系的和睦,还能够达到自然监视的效果,有效增加居住街区的安全防卫能力。

2.3规范道路系统 b.改造后

道路系统是居住区的骨架,只有好好的规范道路系

图5 公交红旗街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统,才能保障居民的出行安全。 (自绘)

(1)过长的道路距离会对居民产生压抑的感觉,所以,首先要缩短直线行进的道路距离,并且道路的拐弯处应该尽量平缓,要保证道路的连续性和导向性;

(2)利用绿化丰富道路竖向空间,将居住街区的道路和住宅隔离,即开放空间与私密空间得以分离,增强居住者的安定感;

(3)利用不同材质的道路铺装对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加以区分,铺装要选用选择实用性、耐久性好的材料。

2.4营造良好的光环境

英国学者斯托纳德认为:加强室外照明有助于犯罪的减少。所以,一定要合理布局居住街区的照明设施,提高夜间的能见度,才能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1)在楼道内安装声控灯,保证人们最基本的安全感;

(2)从居民行走和驻足的需求角度出发,合理的增加地灯照明,同时根据道路的宽度等原因重新设置道路两侧的路灯,提高夜间的能见度;

(3)找到居民认为存在危险的区域并增加照明强度,保证不存在照明无法达到的位置;

3 结语

居住街区的外环境是一种必要的存在,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场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与相关理论的结合,对于长春市现存的居住街区存在的防卫安全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改造方法:(1)设置小型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2)明确街区边界,增加居民领域感;(3)规范道路系统;(4)营造良好的光环境。本文希望通过对长春市居住街区防卫安全提出的方法,能对相似的居住街区防卫安全设计提供帮助,还能为相关部门有关防卫安全的研究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Jaeobs,Jane.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eanCities,London:JonathanCaPe.1962

[2] Oscar Newman,Defensible Space :Creating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The Macmillan Publishing,1973

[3] Jeffery,C.R.CrimePreventionThroughEnvironmentDesign,BeverlyHills,CA:Sage.1971

[4] [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A马瑞.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徐磊青. 社区安全与环境设计―――“可防卫空间”之后[J] . 同济大学学报,2002 (13) :63264.

上一篇:超声波技术在水处理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下一篇:阐述地下工程中的顶管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