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树立求真务实的就业观

时间:2022-06-29 09:17:05

论树立求真务实的就业观

[摘要] 求真务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分析大学生就业观的缺失,引导大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就业观,对化解大学生就业难尤为重要。

[关键词] 大学生 求真务实 就业观

“求真务实”,源于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及唐代颜师古的注释。“真”就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实”就是重实践、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所谓“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是千百年来对人们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总书记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进入快速转型的实际出发,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把“求真务实”上升到理论层面特别是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解读,赋予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精神,揭示了“求真务实”不仅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作风和态度,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因此,“求真务实”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路线,也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缺失

大学生就业观是在选择和从事职业时的认知、态度、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人生观、价值观在对待职业问题上的体现。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民生大事,各级政府大力宣传务实的就业观,在政策指引和措施保障方面,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思想观念,以务实的心态脚踏实地适应就业形势的新情况和新挑战。然而,就业难仍然是困扰着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病”,也是困扰着成千上万的父母的“心病”。因此,深入分析、准确把握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缺失,引导和启发大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就业观,是缓解和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1.就业观念的盲目性、主观性,难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现在不少大学生仍然存在着就业要专业对口、地区理想、薪酬要高的想法,甚至宁可不就业也不肯“低就业”。据某教育机构的调查统计,2008年全国67%毕业生基本实现了专业对口,尚有33%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岗位。2009年广东省教育厅进行的调查表明,过去的几年里,本省毕业生有70%以上选择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致使这些地区的就业总量和空间已接近极限的范围。可见,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务实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必然造成就业难的状况。

2.就业观的浮澡性、功利性,挑战诚信道德与职业价值观。部分大学生的求职材料中存在夸大在校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问题。据广州某公司称,其收到的83份求职简历,有2/3称自己是优秀学生或优秀干部,90%获有计算机、外语及其他专业特长的等级证书,80%称有丰富工作经验,当公司聘用后,发现不少人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无法胜任外语及计算机业务,有的人还擅自毁约、随意跳槽,不履行聘用合同,这些浮澡性和功利化行为,反映了大学生在道德规范的认知与实践务实上的缺失,以及法制意识淡薄。

3.就业观的滞后性、狭隘性,是影响就业的人为障碍。精英职业观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部分大学生及家长头脑中,成为就业难的“顽症”。“想机关、留城市、进外企、轻基层、鄙个体”,以及争当“白领”,不做“蓝领”的思想,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9年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24%,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的新成长阶段。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精英职业观必须转变。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就业观

求真务实的现实意义:一是认识上实事求是,二是实践上脚踏实地。要引导和启发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必须将“求真”和“务实”结合起来,做到主观和客观、知和行的统一,才能有效化解就业难的困境。

1.树立求真务实就业观的必要性和实践性。“求真”,就是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客观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新特点、新动向和新要求,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做好应对就业挑战的思想准备;“务实”,就是务求实效的实践,平实评价自我,提高就业竞争力,找准定位,理性就业。因此,大学生不能单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以客观实际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将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自我潜质相结合,才能找到一个务实的落脚点。

2.树立求真务实的就业观要以平和心态和崇高精神为基础。职业选择时候的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始终无法回避,俗话说“能够放低自己的人通常会走得更远”,大学生及家长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才能理性地调整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和岗位的认知,才能收获职业和生活的快乐。求真务实作为一种崇高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构筑抵御资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侵蚀的思想防线,积极投入基层就业和服务社会的事业。

3.树立求真务实就业观必须坚守诚实守信的道德底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他把诚信摆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在当前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遵守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业过程中的浮躁虚伪、急功近利表现,不仅影响自身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总之,党和国家政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把解决大学生就业作为民生大事,务求实效、科学化解,而大学生更要从实际出发,树立求真务实的就业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论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要努力开创美好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李忠杰.大兴求真务实之风[J].人民论坛,2004,(2):13.

[2]王曦辉.大学毕业生签约率薪资同比上升专业对口68%[N].大河报,2010-4-1(3).

[3]肖思思.大学生求职应避免的几个误区[Z].新华网.

[4]厉佳英.3成毕业生望5年后年薪10万就业期望值偏高[N],今日早报,2009-2-22(5).

[5]李培林.中国国民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新成长阶段[EB/OL].中国新闻网,2009-12-21.

[6]孔子.论语•颜渊.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名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1987.651.

上一篇:浅谈独立学院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下一篇:外国文学双语教学与译本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