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女人关于美丽的一种态度

时间:2022-06-29 07:26:49

旗袍是女人关于美丽的一种态度

“旗袍”到底是什么服装?旗袍的历史那可是相当的悠久,它曾有过一个“代号”――深衣。深衣是古人的礼服,它是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自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一直流行到汉代。再到后来就是“袍服”的出现,但深衣和袍服,是男女都可以穿着的,它们不是女人的专属。

女人们可能更乐于接受清朝旗人女子穿的服装就是旗袍的说法。旗袍、高跟鞋的搭配,看着像清宫里格格们的穿着,只不过是变成了精减版。旗袍最早是满族的传统服装,但它更早却是源于古代蒙古游牧民族女性穿的袍服,清朝还没建立时,满族就继承、融合了这种袍服,并形成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服饰。由于实行八旗制,所以清朝正式建立后,规定凡收编入旗的男女,都被称为“旗人”。保持着民族服饰特色的旗人穿着改良后的袍服,这是旗人的专属,所以称为“旗袍”。这时的旗袍应该是一种广义上的:男女都可穿,种类包括皇帝及臣子穿的蟒袍、朝袍及平时穿的常服。清初时,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加强统治,皇帝制定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措施,最突出的就是鼓励满族人和蒙古族人、汉族人通婚,由此各族人民的接触增多,他们相互交流,生活习俗文化教育首当其冲。但清朝统治者在穿戴上还是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而且还强制汉族也要顺从“旗人”的服饰特点,作为主体的男性就是:瓜皮帽,长袍、马褂。都说女人是弱者,但满族女性效仿汉服的行为却并没有被真正的、强制性的禁止,汉族女性也没有被强制必穿满服,当时的统治者网开一面,规定“男从女不从”。汉族女子在与满族女子的长期接触之中,不断演变,终于形成清代服装特色,揭开了旗袍演变史的一幕。

旗袍的大规模盛行,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把裙子取消,改穿上下连属的旗袍,这在中国近代服装史上无疑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性“炒作”。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人体的当成荒淫的象征,不愿意过多暴露。像旗袍的领部就紧扣包住,从服装设计的角度说,它增强了旗袍庄重,典雅的效果,同时高领限制了颈部的随意性,人从总体上看就始终保持稳重的、垂直的状态。曾经,旗袍的衣身追求宽大,宽腰直筒,上下连成一体,要求有掩盖性、含蓄性。20世纪20年代,服装也开始有西风东渐式的变化。受西式服装的影响,旗袍的发展首先突破了中国妇女着装严实齐整的传统观念,抛弃繁琐的装饰和形制,注意到曲线对衬托女性温情的意蕴,由昔日的松散宽大渐趋于瘦长合身,曲线凸显,再加以富有韵味的斜襟,从而衬托出女性的端庄、典雅、沉静、含蓄的流线外形和美丽身姿,至此也就形成了富有中国女性特色的新潮旗袍。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能在中国民族服装中独领,久盛而不衰。

关于旗袍的描述,有位写散文的作家说得比较到位:旗袍的风韵是在内敛、含蓄、温柔中展现的:小巧的立领环绕着纤柔的颈项;凸凹有致的流畅线条紧贴着挺拔的身躯;开衩的下摆伴着轻盈的步履款款摇曳,处处显得精致、典雅、温柔、飘逸。旗袍看似密实,包裹着所应包裹的,但它又是最性感的,不经意地展示了所有能展示的。蜻蜒形的密密盘扣,像一把把小锁,藏起了身体上的几处,似在庄重地告知异性:这里是不许探究的,但却又明明白白地显示着它独特的韵致……

张爱玲与旗袍的缘

1920年生于上海的张爱玲是一位海派作家,她的审美和衣着服饰更是海派,她不仅熟悉中国近现代服装变迁,也懂得服装的色彩搭配和服装美的内涵。张爱玲在文坛呼风唤雨之时,她的服饰也引起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关注。“那个爱奇装炫人的张爱玲”是当时人们对她在服饰装扮上的称呼。她经常将别人不再穿的清末“老”服装拿出来配一个西洋发型,一个中西结合的张爱玲出现在了上海的大街上,这样,这条大街就不会再平静了。有例为证:一次,好友苏青邀她到家中做客,里弄不能进车,于是张爱玲就“优雅”地走了进去,于是整条里弄为之轰动,她在前头走,大人是驻足目送,而几个孩子则是一面追一面叫,一直到她进到苏青家门里。

张爱玲还通过做服装来实践自己的主张。在香港读书时,张爱玲用省下的奖学金买来衣料,自己设计旗袍――一件矮领子的布旗袍,大红底子。上面印着一朵朵蓝的白的大花,旗袍两边没有纽扣儿,领子下还打着一个结,袖子短至肩膀,衣服长度只及膝盖。当有人问是不是本地最新样子时,张爱玲笑道:“我还嫌这样子不够特别呢!”

在上海,她也自己设计很多种服装款式。看来,上海成为时尚旗袍的中心,也有张爱玲的功劳。

暮年的张爱玲虽早失去在服装上惊世骇俗的兴趣,但在一些场合下,她仍注意自己的着装品位。有人回忆说:张爱玲很高,很重视仪表,头发梳得丝毫不乱,浅底洒着竹叶的旗袍更是典型,更为出色。

“旗袍丽人”是人们对张爱玲在文学外的又一个很高的评价,的确,即使晚年,张爱玲在服装上仍有她独特的风格和品位,她无愧于这个属于时尚界的“外号”。

影视作品的旗袍情结

影视剧能引领时尚,同样影视剧中的服饰也能反映出时尚的时代特色。这里影视作品的旗袍与21世纪的时尚结合了。

《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换了近30件旗袍(有说26件),这部电影可能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去看,但影片中张曼玉所扮演的苏丽珍的那几十件旗袍,却是所有女人的最爱。60年代的女子固然不会除了旗袍没有别的选择,苏丽珍是已婚的职业女性,在公司担任秘书,穿着既要光鲜亮眼,又要得体大方,旗袍应该是首选。加上剧中的旗袍出自名家之手,剪裁合度,令张曼玉匀称的身材玲珑有致、摇曳生姿。

同样,由高希希执导,陈好、何赛飞、胡可等主演的《纸醉金迷》,由于是表现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所以导演演员也大打、大秀旗袍。据说该剧中的旗袍是在上海定做的,总价值超过10万元,由陈好、胡可到上海量身定做。

再说现时,热播并引起职场热议的《潜伏》,“没有文化的粗人”翠平,竟然也换了6件旗袍,其他人穿的次数少但也“小秀其身”,像晚秋、左蓝及几位官太太……剧情令人眼花缭乱,旗袍呢?当然更是美轮美奂。

要说,最初的“旗袍热”还真的是起源于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经典演绎,从那儿以后,大片大剧,如《梅兰芳》、《纸醉金迷》、《倾城之恋》,直至谍情剧《五人特工组》、《潜伏》,甚至还可追述到黑白片,常有旗袍的出现。女主角的旗袍样式成了生活中人们的样板,《花样年华》上映后流行高领紧身款式、《色・戒》放映后改为流行素色小方领……就连成衣店的服装师们也都养成了看热门电视剧、看电影大片的习惯,一些前卫时尚 的“潮女”更是直接拿着剧照去成衣店找旗袍制作师定做。

旗袍的事很多

旗袍以北京、上海为两个中心,分为两派:京派和海派。它们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北京是旗袍的发源地,不过,那是曾经辉煌的历史。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上海成了时尚的乐园,旗袍的重心也转向了上海。上海成为了经典旗袍、新潮旗袍的中心。20世纪20到40年代是旗袍最为兴盛的时期。新潮旗袍是在老款旗袍的样式上发展起来的,改良旗袍的领型、袖子、开衩高低等都尝试着不同的风格。但,不管如何变换,旗袍的主体一直没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衣裳连体、收腰适度、展现曲线。不过这里也有一个小的演变过程:20年代旗袍是宽松的自然线型;30年代前中期,略有收腰,注意女性曲线变化,开衩升高,袖子也变化,甚至开始注意到头型与旗袍的关系;30年代后期,旗袍又开始变短,开衩也向下收了,总体上行动变得方便了。

旗袍是中式服装,但它与西式服装也有搭配,时髦女子们喜欢在旗袍外面套上―件西式的外套或者大衣、绒线衫等,像《围城》里的孙柔嘉回到上海时就套了一件半大衣。丝巾、首饰、项链、坤包都成为提升旗袍关注度的搭配,

常有老裁缝说:“穿旗袍最讲究的是九翘三弯。”不过,现代潮女郎们恨不得瘦成难民,还九翘三弯?

作为生活装,现代女性生活中能够尝试旗袍的机会似乎不多,可以突现轻盈与靓丽,却有些妨碍行动,所以。女孩子大多只能是满怀懂憬地想象着在婚礼或宴会上过把瘾,秀秀自己,然后就只能让它休养生息了。倒是好多餐饮业的服务员、宾馆的迎宾员或售楼处的小姐们作为招牌服来穿,生活服、新潮服变成了工作服!

不过,旗袍不会被女性遗忘,它是经典。

旗袍佳人

旗袍旗手:张爱玲、阮玲玉、周旋。

经典造型: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多款旗袍。

最好看的穿着者:曾主演过《暗算》的陈数。

媚态旗袍的穿着者:汤唯。

夏季绝配旗袍

旗袍是夏季服饰的一种好选择。制作旗袍的材料应选轻薄的。以无袖、开衩、短款旗袍为主,不但凉爽,更能展现女性优美的线条。夏季虽热,但领口也应该扣齐扣好,并穿丝袜和带跟的鞋。

体型与旗袍

旗袍的穿着要根据人的体型。胖些的人在选料时应选择软质地的面料,软面料穿着贴身,可显人瘦,而瘦人则以选择硬质面料为佳,由于不贴身,可令穿着者身材显丰满。另外,在视觉上也可下工夫,体型较胖者选用直条或散花图案的布料,体型瘦者可选择横条、团花或格子类的图案。

制作旗袍的主要材质

真丝、织锦、丝绸、丝绒、棉麻等。制作旗袍的好去处

如果条件许可,还是去上海。

上海知名旗袍店:金枝玉叶旗袍店、“2002海上”旗袍店、老上海旗袍店。

九翘三弯

九翘指头、颈、肩、手、胸、腰、臀、腿、足,三弯指领部、衣襟、衣角(开衩)。

上一篇:亓欣与“豪门”的对决 下一篇:边偷菜边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