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住宅单元人口空间设计浅析

时间:2022-06-29 06:00:17

老龄社会住宅单元人口空间设计浅析

摘 要:老龄社会的到来,标志着住区老龄人口已经占有相当的比例。当前住宅设计如何适应老人生活的课题正在逐渐被人们关注。住宅单元人口作为居民每天的必经之路是具有多重复合功能的,其设计优劣直接影响到居民尤其是老人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从多个方面讨论归纳出适应老人使用的住宅单元门厅设计手法。

关键词:老龄社会:住宅:单元人口;无障碍

中图分类号:TU246.2;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86-03

1 住宅单元人口空间的设计现状

当前我国已快速步入老龄社会行列。老龄化的到来将会对建筑尤其是住宅设计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养老政策是以原居安老为主,因此如何让普通住宅设计得更具有通用性就成了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在此方面,设计者除了要使住宅的层数、平面、户型尽量适合各年龄层次人的需求以外,一些设计细节问题也要考虑周到。住宅的单元人口空间作为居民每天的必经之路,其设计质量对居民尤其是老人生活有着直接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对此空间的研究认识还比较缺乏,导致此类设计欠缺对行动不便居民的思考,大体有以下几点不完善。

①交通功能欠缺。有些住宅的无障碍设计流于形式,虽然老人可以通过住宅的公共门厅,但还需再上台阶才能真正到达户内。有的则把坡道置于不醒目的位置上,使得老弱病残不能方便进入。

②标志性不强。我国住宅的形式还是以集合住宅作为主流,建筑群多采用行列式布置,与街道关系不紧密。加之入口立面形态在视觉上过于雷同。所以,在建筑的显著位置上虽然安设了门牌标志,但仍然不便于记忆力下降的老人寻路。

③缺乏门户空间的交往性。大部分住宅的单元门厅区域都显得过于直白而缺乏人气。由于老人势必长时间处于室内或仅仅在住宅近距离周边活动,因此缺乏必要的交往空间会对老人晚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以上的缺陷提醒着建筑师,要关注细节的设计,首先要明确空间的功能特征。为了让住宅能够适应老龄社会的需求,应该对人口空间进行以下几点功能特征的复合设计。

2 多功能复合人口空间的生成

2.1 标志性

住宅入口和周边环境所组成的形态应具备可识别性,以便记忆力下降的老人免于迷路。使入口空间的层次更加个性化和设置标志牌都能让老人更易定位。一般来说,前者可以利用界面的围合以及光线、声音、方向、材料、质感、色彩的变化等一系列手法来获得。如果设置标志牌的话,就应该保证其在白天和黑夜的可视性,且标志的色彩和尺寸应对老人的视觉产生一定的刺激。

2.2 可达性

住宅的可达性在规划的初期阶段就应该被考虑,即接近建筑物的方式应该与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以下列举两种目前常用的住宅人口无障碍设计方法。

①平坡式:此种是无台阶的一种人口类型,其室内外地面采用不同材料时要求地面平整和不光滑不积水,建筑平坡人口室外地面应与人行道平接,地面排雨水的设计坡度为1―2%。

②坡道台阶结合式:坡道是最简单、紧急和广泛应用的交通方式。但因这种交通方式的不便性和占地面积较多,所以有必要结合台阶一起设计。以下列举了坡道和台阶结合设计的种种关系,以便说明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需要设计师的精心组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坡道和建筑入口的关系:重要的原则是要使坐轮椅者从“前门”进来。例如以下的四种方式,图1显示建筑物人口的直坡道,它把坐轮椅者的入口和行人的人口分开。这种设计用在前门是不可取的。图2是一个可以选择的人口,它使坡道的人口在建筑物的前面。图3也使坡道的入口在建筑物的前面,但它需要额外的平台,占地面积较大。图4是一个好设计,使用者可以在前面走最短的距离。

坡道和台阶的关系:可分为并置型、交叉型和游离型。采用并置型可以另两套体系互不干扰,也是目前最常见的结合方式。交叉型又可分为正交和非正交两种类型。使用前者时要注意一定保证门外有足够的轮椅回旋面积,坡道也要尽量平缓,否则很容易产生图5的情况。非正交交叉型常用于城市广场等地面高差较大地段。有些坡道与台阶游离,就可以与周边院落相结合,如由美国的david baker及合作人事务所设计的North Side CommunityCenter+Mabuhay Court(图6)是一处温馨的养老住宅,其人口坡道作为院落的一条限定元素很好地融合在景观之中。

此外,还有些细节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坡道的材质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还要确保其铺设与栏杆之间不能形成小夹缝,否则会绊住拐杖端部。坡道上方最好也能够有防风雨的措施,但目前很少有设计能做到这点。

2.3 可通过性

要确保门厅可以无障碍通过首先要满足一定的尺寸,老年住宅的出入口尺度应符合以下要求即:出人口有效宽度不应小于1.1m,门开启端的墙垛净尺寸不应小于0.5m。出人口内外应有不小于1.5mx1.5m的轮椅回转面积。在我国北方,住宅可能要设置门斗来抵挡冷风吹入室内,这就又要保证门斗两道门之间留出足够的距离。当选用平开门作为楼宇门时应安装闭门器并且能够开启平滑,门内外不能设置门槛。集合住宅楼出入口处很可能是明亮区与昏暗区的交界,这就让对强烈光对比适应起来较为缓慢的老人通过门厅产生了障碍。因此将稳定的照明设计和自然光相结合,对居住者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舒畅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当白天的自然光照明区与无窗区临近时,就需要设计两种照度水平,一种用于日照时间,另一种用于夜间照明。

2.4 防卫性

住区老龄人口增多意味着居民的整体防御能力下降,因此要加强单元人口的防卫功能。防卫功能的实现要从建筑、智能化和周边环境设计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要严格控制住宅的出入口形式。即单元门与两边墙体的位置关系要避免形成遮蔽的角落,以便使公共视线能够监视出入口的情况。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门禁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我国的新建住宅小区中,使用磁卡或钥匙的进宅系统可能会让健忘老人使用不便,故也可考虑采用指纹识别系统等。除此之外,入口的周边环境也要重点设计,Newman的可防卫空问理论提供了一个解决环境与安全,环境与犯罪之间问题的方法,但是它并不是降低社区犯罪率的唯一措施。除了应用适当的物质手段提高安全性以外,严格的区域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2.5 交往性

从社会空间角度来看,当今住宅小区单一的居住功能倾向非常明显,缺乏交往空间或外部空间不支持交往行为是小区的普遍缺陷。对于每天大量时间在小区中度过的老人来说,这无疑不利于老人晚年生活。单元门厅空间是住宅中最有活力的部位,是居民每天的必经之路,因此人们相遇的机会就有了保证,倘若在此处设置可供行人停留的节点,就可以形成交往空

间。

在室外,门厅拓展的空间类型分为院落和广场两种。可以采用布置草木、花卉、座椅等元素实现供居民驻留的场所,关于这方面的优秀实例很多,如图7为三亚清平乐养老社区住宅入口空间示意。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景观也需要做无障碍设计,诸如景园出人口的尺度、园路材质的选择、坡道和台阶的组织等等因素都要考虑。另外是要结合地域性特别是气候特征来确定节点位置,这对于空间的实用性至关重要。

在室内,架空酋层的手法可以用于南方集合住宅的设计中,为老龄人群营造适宜的活动空间并能获得一定的通风降温效果,例如在清平乐养老社区的设计中,建筑师采用了大面积的架空首层处理,并赋予空间各种活动功能。人口还可设计成与其他基础服务设施如托老所等相连,使其成为老人重新融入社会的工具。

单元入往空间不只是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而营造,它的设立更是为住区中的所有居民描绘了一幅家园的图景,是一种表达欢迎的言语,由此才会产生居民的归属感,从而促进7住区的和谐发展。

2.6 美观性

我们知道,入口设计对建筑整体造型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造型对老人基本生活不会构成影响,但是稳重、大方的形态会对老人保持健康心理产生促进作用。国内常用的单元门厅形式多为雨篷式、门厅式或者凹入式,设计者应在此原型基础上更加突出其标志性。另外,建筑人口颜色的选择也应与主体风格相统一。根据调查,世界各地的老年住宅色彩都有趋同倾向,就是大多使用暖色系,配色协调,不会采用有冲击性的搭配。例如:Perkins Eastman所设计的Grand RapidsDominican Sisters Marywood Center入口(图8)。

3 结语

在老龄社会背景下,要提高住宅的普适性就要从细节着手。住宅单元入口是一个重要环节,其设计必须在贯彻无障碍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满足以上多重功能要求,并结合地域性特征才能确定适宜的入口形态。建筑师要时时关注当前的社会需要,最主要的是及时了解居住者需求,才能做出真正人性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日)荒木兵一郎,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3[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51―52.

[2]姚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52―258.

[3](美)布拉福德・珀金斯,J・戴维・霍格伦,道格拉斯・金著。李菁译,老年居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24-225,

[4]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03-208,

[5]梁振学,建筑入口形态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22-32.

[6]03J926,无障碍设计[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10-17.

[7]GB/T 50340-2003,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3

上一篇:浅谈现代住宅卫浴问设计 下一篇:信息细带\刚柔之美:桂阳县广电中心投标方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