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招”提升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

时间:2022-06-29 05:45:55

“六招”提升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

一、题目读三遍,意思自然懂

有一次期末测试,孩子们考得不理想,错题较多。如果逐题讲解,一是没有时间,二是很多题目相信学生能够自己理解,我就改变了一下策略,给了20分钟时间,让孩子们自己认真读题,自己改错。教室里安静极了,孩子们静静读题,认真思考。试卷收上来之后,我非常吃惊,全班学生有问题的集中在三道题中,其余全部做对。只有三个孩子改错题有困难,需要老师个别辅导。看来,授人以鱼真的不如授人以渔呀!

二、圈画关键词,响锤敲重鼓

有些数学题目,所给条件复杂,学生理解起来的确有困难。这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圈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仔细推敲词语是什么意思,突破题目的难点。

比如五年级的一道应用题:“下图是一个放在地面上的长方体木块,要将露在外面的部分涂上油漆,涂油漆的部分面积是多少?”学生往往忽略了关键要素――放在地面上。我让学生读了几遍后试着做,发现仍然有很多同学算成了六个面的面积。这时,我让大家圈画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学生找呀,想呀,圈出了:“放在地上、露在外面”等关键词,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放在地面上,不用算长方体底面的面积。恍然大悟之后,所有学生轻松做对。

时间久了,学生在数学课上也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只要是应用题,就马上拿出笔,圈画出重点词,琢磨这些词语的意思。再难的应用题,由于孩子们的认真推敲、深入理解也变得简单起来。

三、画图促思维,抽象变形象

数学课标准指出: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如果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不到位,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用画一画的办法,使抽象的素材变得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思路讲出来,道理就清楚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听过就忘,看了记住,做过才懂”。美国学者希尔伯曼曾这样说: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是――所读东西的10%,所听到东西的20%,所看到东西的30%,视听结合能理解50%;与人探讨有70%的效果;亲身体验有80%的收获,给别人讲授后90%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了。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教学做合一。孩子要做透、看透、想透,知识自然就懂了。因此,让学生把自己不太懂的、已经懂的讲出来,肤浅的认识会变得深刻,模糊的思考会变得清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错题重点练,事半又功倍

考试前夕,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一套又一套地做试卷,见不同的题目,觉得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成绩。当然,这有一定的作用。可当我做了一系列的分析之后,发现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一次考试过后,我比较了三位学生的试卷和以前做过的题目,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这几位同学的简便运算是从第一次练习就出错,练了5次之后,照样出错。这是怎么回事?原因是学生就没有理解运算定律,更没有掌握简便运算的基本方法,一套又一套做试卷,别的都会,可这里,始终背着包袱。后来,我就让孩子们准备了一个错题本,每次出错的题目重点训练,到学期末更是只教不会的,采用一对一同桌讲解的办法,老师个别辅导曾经做错的题目。这样一来,跨过了了一个又一个绊脚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绩自然提高很快。

六、归类做训练,轻松又高效

吴正宪老师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即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教材,组合成“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课堂呈现出一派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场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受到吴老师思想的启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也采用了一个“板块式训练法”,比如行程问题,用一周时间集中训练;面积单位、面积问题集中学习;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法等整合训练。每一版块结束,我让学生试着总结本单元知识点、易错点、典型题目分析等,并贴在教室四周全班展示,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一来,学过的内容不再是一颗颗零散的珠子,而是按知识体系整合在一起的一串知识。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大大增强,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让数学教学朴素回归,让每个学生乐学、善思,让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益,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要始终研究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渭南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星星班”最美的故事 下一篇:模因论在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