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八通关古道

时间:2022-06-29 12:58:36

台湾的山林古道早期多为原住民在山中迁徙活动的小径,后来经历晚清时期的开山抚蕃与日治时期的警备道路修筑,渐渐成为现在我们口中所说的“古道”。台湾目前仍然被民众使用的古道,多为日本时代遗留下来的设施,在北台湾有“福巴越岭道路”,湾有“能高越岭道路”,南台湾有“浸水营古道”,东台湾则是位于太鲁阁峡谷上方著名的“锥麓古道”。

八通关古道位于台湾中部,自南投县竹山镇(林杞埔)经信义乡翻越中央山脉,向东至花莲县玉里镇(璞石阁),始建于公元1875年,在当时是台湾清治时期所建横贯台湾本岛东西部的三条道路之一,目前列为台湾一级历史古迹。

缘起

1874年,日本军队以牡丹社事件为由,出兵攻,令清朝政府开始体认边陲国防之重要性。当时钦差大臣沈葆祯上书朝廷,奏请开山抚蕃之议,于是在视察台湾全岛形势之后,开发了三条横贯东西的主要道路,包括北路(由噶玛兰苏澳至花莲奇莱)、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莲璞石阁)以及南路(由屏东射寮至台东卑南)。其中的中路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八通关古道”。1875年底,古道全线贯通之后,因为长期受到山林中的原住民强力抵抗,清古道才峻工仅20年即成为废道。

1919年,日本政府利用过去清代所修的古道与营盘址为测绘基础,以大水窟驻在所为界,分东、西两段修筑另一条“日八通关越道路”,1921年初完工,西段(自楠仔脚万至大水窟)长约42公里,东段(自璞石阁至大水窟)长82公里零145米,两个不同时期所修筑的古道,主要路径完全不同,仅在少数几处警备驻在所有重叠。

现今的八通关古道,全部在玉山国家公园的管辖范围中,多数路段因为深入中央山脉之中,古道山径已掩没在荒烟蔓草之中。目前古迹遗址尚存,路径适合作为徒步寻幽探访的路段,就要属日八通关东段浅山一带的山道了。

璞石阁

根据陈英《台东志》一文的记录,早在1850年玉里已有汉人进入定居,并与原住民从事贸易,公元1875年,清朝总兵吴光亮,奉命修筑八通关古道,当时的他越过中央山脉至现今的玉里镇一代屯兵,见到秀姑峦溪畔布满了纯白质璞的石块,再加上当时官兵在此建立阁楼街道,所以取名为“璞石阁”,这样的地名一直延用至日治时期,后来为了简化地名,因“璞”代表未琢磨之玉,故改称“玉里”。

从清同治年间到日治时期,玉里镇因为八通关古道的修筑而风光一时,现今走在这个充满人文历史的小镇之中,可以发现巷弄中许多老式建筑仍承袭着日式平房的风格。日治时期,在花莲县玉里镇中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立有一座方形水泥柱子,高度约三米,上面刻有“八通关越横断道路起点”及“至台中州厅界八十二粁一四五米”,但因年代久远,现今已不复见。由过去的历史数据可以得知,当时的街道上已有电器化的设施,不难想见这里过去的繁荣;循着民族街往西穿过铁道,在西边街徒步向南,步行约10分钟,可以看见一座颇具规模的日本神社建于山丘上,这里不仅是当时屯守玉里的日本人思乡参拜之处,更是进入古道前必经之地。沿着神社的参道一步步向上爬,高大的相思树抵挡了多数的阳光,走在林下令人感到舒适,两侧的日式宫灯仍然保有当时的风格式样,通过第三层鸟居之后,来到最上方的广场,昔日的拜殿与主殿早已拆除,仅留基座遗址供人参访。这里是俯瞰整个玉里镇最好的地点,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在这里见到火车飞驰过花东纵谷的景像。

古道东段

由玉里镇出发,搭车走台30号道路往西入山,每年冬季,沿着道路两旁的二期稻作早已收割,取而代之的是广大的油菜花田,青山、蓝天搭配上金黄亮眼的花田,经常吸引许多爱好摄影的同好前来取景。在卓乐桥跨越秀姑峦溪上游之后,便抵达南安游客中心,这里是入山查验的第一站,也是进入古道前的必经之地。游客中心前,立有八通关越道路开凿纪念碑,石碑上记载着起工与完工的日期与详细的施工状况。通过南安之后继续往上行,公路在拉库拉库溪南岸不断地回绕向上,不久即抵达道路的终点—山风,从这里开始,便是现今东段古道徒步的起点。过去,这条古道修筑的目的主要用来管理当时聚居于此的布农族人,在道路开设时,多半经过沿线部落上方,藉此方便监控部落。在设计上因为当时需要运输炮台与军火辎重,所以多数路段都是在溪谷上方沿着等高线缓上修筑,这一点与清古道众多的石阶有着极大的差异。

“岚”

这一趟徒步旅程计划以瓦拉米山屋作为折返点,单程长度为14公里,这是一条平缓的历史古道,当地的布农族原住民非常推荐前来这里徒步旅行,他们常说:“这段古道有三多,吊桥多、蕨类多、野生动物也很多,如果是自然风光摄影的爱好者,相信走访一趟古道肯定能够满载而归。”

从山风进去不久,路旁见到了此行的第一个驻在所,这个当时在日本文献中被误写为“岚”的古道中继站,过去设有巡查两名、警手七名,以此编制来看,算是中型的警备站。这里早期是布农族阿桑鲁仑社的居住地,当年日本警察进来之后种植木瓜与桃子,以解离乡之愁,而今日所见的驻在所虽然已被大理石地基所取代,但腹地之大,视野之广,足以让人遥想当年的抗日情怀。

驻在所不远处,即是山风一号桥,这条长达150米的吊桥,横跨在拉库拉库溪的支流上,数百米落差的河谷景观,令人不得不佩服当时古道工程的浩大。在这桥面上,每当天晴的上午,溪谷经日晒后,暖空气上升,常见大冠鹫顺着上升气流盘旋飞翔,也因此“山风鹰扬”便成为了此地一大特色。

紧接着在一号桥后方的是山风二号桥,这座短小的吊桥,尚保留有日本时代的水泥桥座,阴刻于上的“山风桥”三字,流露出一种思古幽情,走过此桥,仿佛时光开始慢慢回溯,通往一段历史的旅程。

佳心驻在所与喀西帕南纪念碑

这段古道一路走来多半都是缓坡而上,但每当接近驻在所时,古道的坡度就开始陡上一段路,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因为日本人想要藉此发挥居高制敌的用意。佳心,布农族语称为Kashin(展望良好之意),但现今佳心附近的高大杉林掩盖了视野,已无过去开阔的展望。日治时期,这里设有蕃产交易所跟疗养所,另外兼为乙种蕃童教育所,提供部落里的原住民幼童学习日语,加深对部族人民的管控。

位于步道近九公里处,立着一处高约2.4米的方尖碑,上头写着“喀西帕南事件日人殉职纪念”,见证着布农族与日本军队的冲突事件:公元1914年,日本人借收缴枪支之名,严刑拷打喀西帕南社的头目,族人群情激愤。1915年5月12日近百名布农族壮丁悄悄包围了喀西帕南驻在所,他们切断电话线,一举馘首了10名日本警察,并纵火烧毁屋舍,史称“喀西帕南事件”。此事件影响深远,一周之内拉库拉库溪流域各地先后发生“小川事件”、“大分事件”、“阿桑来戛事件”等连锁抗日行动,也种下日本政府决心耗费巨资兴建八通关越岭道的原因。

瓦拉米

步道在黄麻过后开始明显上坡,走到这里,标高已经将近1500米了,森林之中略显寒意,在将近一个小时的爬升之后,终于来到瓦拉米。布农族人称这里叫Walami,意思是“一起来”或是“跟着某人一起去做某件事”,暗指出草(猎人头)之意,日本人以其音与“蕨”发音相近而称做瓦拉米。这里过去曾设有日警驻在所、招待所、教育所、医疗所等,还曾发现过黄铜矿与黄铁矿。现今驻在所遗址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小型太阳能山屋一座,可以容纳24人,透过玉山国家公园网页申请,可以在此下榻过夜,感受不一样的山林氛围。

古道的开通,不仅串联了台湾的前山与后山,也将隐居于深山的原住民透过另一种方式与汉民文化相互连结,在山里发生的大小事件集结而成历史的诗篇,并透过文字记载下来。走在这条饶富历史意义的步道上,就像是走入时光隧道般,每一则回荡于山里的故事,在脑海中萦绕着,我就像是一个时空的旅人,透过镜头记录下这精彩的每一刻。

户外探险提示

1.手续

八通关古道东段在瓦拉米以上的区域为国家公园特定管制区,需项目申请才可进入,瓦拉米山屋的住宿可通过玉山国家公园网页申请,毋需缴住宿费用,入山时在南安检查站上交相关证件以供查核。

2.交通

由玉里火车站前往山风步道口,里程约15公里,租用Taxi每趟次新台币500元,八人座小巴每趟次新台币1000元。

3.住宿

每年11月至来年3月是前往瓦拉米最适宜的季节,山庄如要住宿,需自行携带粮食与过夜所需装备,太阳能山屋电力仅供照明使用。瓦拉米山屋曾经有台湾黑熊出没的记录,入山健行建议结伴前往。

上一篇:自然的奢华徒步落基山脉 下一篇:环保的手机纸包装盒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