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只创新,不跟风

时间:2022-06-28 11:04:18

张华 只创新,不跟风

巧合的是,几乎采访每一位影视公司老总,他们都会聊到同一个话题“剧本”,以此表达自己对产业源头的重视。作为年产量千集左右,产值接近两个亿的影视公司,央视国际公司旗下的中视影视,更是把剧本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来抓。

剧本需闯六道关

总经理张华,一派恂恂儒雅的学者气度,外形气质与商人有些脱节。聊到剧本,他坦言,每年经由中视挑选的剧本多达千余部,最终却只有百分之三的成活率。

尽管如此,他对行业的前景仍然乐观,他不认同中国影视产业精品不多的评论。他说,“转型期的中国,几乎所有行业都有浮燥和泡沫。而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应该站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看待问题。拿现在和过去比,基数不平等,结论不成立。”

事实是,中国影视制作有了巨大的进步,包括制作水平、编创水平,同时水涨船高的是观众的欣赏水平。他认为,老百姓有权利挑剔和提要求,但影视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让大家能从好的角度去看问题。

本刊记者提出,观众打开电视机,满眼谍战、古装等类型剧,选择余地并未因产量的提高而有提升。张华认为,造成类型跟风的原因是商业利益的结果。

“老百姓看电视是免费的,电视台生存依托于广告商,而广告商要看收视率。一部剧在播之前,谁都不知道收视率会怎样,只能通过行业规律来判断。比如,有大牌演员、题材类型好的,这都是可以预期收视的元素,所以明星片酬不断抬升,题材类型渐趋一致,都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决定的。”

只要电视台做保险买卖,大多数影视公司自然会顺应游戏规则。但身在江湖的中视影视,做法却有点另类。

中视影视隶属央视国际总公司,初创于1998年,但直到2004年才完成企业改制,真正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之后连年佳作问世,不断引领中国电视剧制作潮流。

《大宋提刑官》首开古装探案系列剧风潮;《我这一辈子》引领经典文学改编风;《卧薪尝胆》走向国际,拿下首尔电视节电视剧大奖;《李小龙传奇》、《魔幻手机》、《女人花》、《幸福有多远》、《中国远征军》……题材涉猎繁杂,故事百花齐放,众多剧目稳居收视宝座。

公司成立之初,央视影视部调来四名优秀责编负责公司运营,大家一面寻找适合国企改革的思路,一面从创作层面树立口碑。张华说,开始两年是忐忑的,中间两年有信心无把握,近两年才开始有稳操胜券的感觉,从企业到个人都走向成熟。

中视的剧目有个特点,在选题上,偏于稳重,不喜冒进。但是,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是,除了传播主流价值观外,他们不跟风,只创新。

张华说,“创新的方式很多,有角度的创新、风格的创新、结构的创新。做《红色康乃馨》时,原来的剧本是比较主旋律的反腐剧,我们把它改成一个悬疑涉案剧,这部戏是引领悬疑剧先河之作。包括《魔幻手机》、《神话》、《古今大战秦俑情》等,都算是结构上的创新。目前,我们在蕴酿一个更大的创新,目前还不便透露,但绝对是国内开先河之作。”

中视产量大,优秀剧目不胜枚举,但胜关健,是剧本来源。他们不仅从项目源头建立资源,对剧本更是实行程序严格的六级审稿制。

“在素材收集阶段,我们跟一些文学杂志签有战略协议。比如《人民文学》,在作者投稿时,发现题材不错的,在未出版前就先把素材和作者提供给我们,这是从文学层面建立资源。此外,我们会跟一些资本不算雄厚的民营公司组合,由他们提供项目,成为中视的编外工作室。外部的信息来源是庞大的,这也为公司提供了无限的创意资源。”

至于剧本的六级审稿制,则是由专家初审,再交策划部归档、分类、梳理,判断适合的操作方式。接下来,由制片工作室编辑和制片人各审一次,再交由公司领导审核,最后传到策划部主任吴兆龙手里,由他签字后,立项。

制度比人靠得住

从长远来说,一套好的管理机制很重要,任何行业一旦人才流失就完蛋。作为总经理,张华坦言,他在运营和管理上做了很多文章。他希望公司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越规范,生命周期越长。“我的管理理念是,做事不应该依赖个人或经验,而是一套好的体制,让体制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不会因为谁来做总经理而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无疑,制作是中视的生存命脉。培养优秀的制片人团队,建立良好的制片人激励机制,尊重创作劳动,是中视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

张华说,“我们会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和培养制片人,并让他们在自己的平台成长,或者从有过不错合作的编外工作室聘请。”

在具体影视项目的运作上,公司除采取项目负责制外,还设有多个制片人工作室。工作室主任担任制片人,再加一个执行制片,一个文学编辑,在小三角下配合完成任务。对于大项目,由公司的领导抓,项目负责人配合。

制片人队伍的成长,依托于老带新、大带小的方式。由青年制片提出来的项目,公司会指定有经验的制片人做顾问、把关,让青年制片得以快速成长。为此,中视还专门设立青年制片工作室,让大家互帮互学。在班子搭建上,因人而宜,用其所长,增其所短。有的人创意思路好,有的市场能力强,让他们互相补充,活力十足。

在激励机制方面。每个制片人除工资和内部片酬外,项目收益好的,还可以拿到收益百分之八到十五的奖金。最重要的是,作品的版权与制片人终身挂钩,不因制片人离职而变更,会将其做为个人著作权的一部分来保护。

张华坦言,稳定的、不断进步和成熟的制片人队伍,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一部剧从策划、投资到上市,过程是漫长的,本身有着太多的变数。他说,“就算在开拍前已确定买家,但这是根据创意和大纲卖出的,未来主创团队的变化,极有可能使它变成另外一部剧。影视制作是创意活动,导演和演员的状态和对工作的投入程度,都会影响最后的效果。只要一天不播出,就有变数。而这种风险,有经验的制片人会做到尽可能的规避。”

“一个优秀的制片人,还要对项目的投入和收益比例做出良好判断。是全额投资,还是参股投入?还是夹棒?这都需根据选题来进行判断,来权衡我们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尤其现在的市场,很少有公司独自承担投资风险,合作方式的多样化,也是一大考验。”

全员创收无闲人

中视影视作为央视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仍具有国企的特质。但面对市场,并不比任何一家民营影视公司有特权。央视作为上级单位,也没有任何义务消化子公司制作的剧集。唯一不同的是,中视的片子要优先拿给央视选。

但是,近几年随着投资主体的变化,制作成本的抬升,若制片方把首播权卖给央视,反而不利后续发行。四大卫视联合播出的方式,会更快收回制作成本。正所谓,市场面前人人平等。

而央视背景,还是让中视影视感受着过硬品牌的甜头,尤其在获得外部投资时,比民营公司更容易赢得信任和资金支持。只是,相对于民营公司灵活的管理机制,中视仍不可避免的受到体制约束。

因此,从2004年开始,中视的管理层一直在寻找良好的内部体制改革方向,尽量在体制内做到灵活,让每个员工的付出和回报一致,想做的事能做得更好更成功。

公司提出两个运营理念,一是全部门经营制,二是全员经营制。公司上下,每个部门都有经营任务,每个人都要创收。

比如财务部门,创收通过开源节流。中视项目多,每年投资上亿,资金如何管理好,不让其在运行过程中停留呢?张华打了个比方,他说,“比如一个组一千万投入,我分五次投进去,每次两百万,如果用一个月时间来做,浪费就很大,如果缩短在一周之内,就能省掉不少钱。”一年下来,财务部门在资金的妥善运用上会节约四、五百万,相当于间接为公司创收,每个参与的员工会因此获得奖励。

行政部门,在中视统称为综合管理部,除了正常的行政和服务职能外,他们也要实现创收。中视电视剧产量大,每年有大量盗版。这个部门的工作就是对所有版权进行梳理,并与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发现侵权行为,由专人去发律师函,去打击盗版,索赔,除了归还原版权单位外,剩余的部分都算创收。同时,以打促销。中视内部规定,三年内的新版权由运营部销售,三年之后的版权由综合部管理,销售十分顺畅。

“这就是我们的全员经营制,”张华说。

张华小档案:

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央视军事部,做了十年新闻纪录片。1997年转业,进入央视总编室,参与筹备央视网。1998年,央视提出制播分离,央视国际总公司被认为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需要吸纳人才,张华调进来做主抓业务的副总经理,现为中视影视制作公司总经理。

上一篇:《王海涛今年四十一》小人物的大智慧 下一篇:《遍地狼烟》悲喜起伏 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