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心中

时间:2022-06-28 08:45:50

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心中

[摘要]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品德在生活中得到升华。而民族精神又是传承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见可闻可行的具体内容。品社学科中的较多教材都是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在不同年段还呈现出不同的要求和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德育学科,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实际教学中,我们深入的挖掘这些教育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丰富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趣味,提高了学科整体效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根学科特点,在从小给学生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向上,加强了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精神

课程标准目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孙武的《孙子兵法》,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李白、杜甫为代表创作的古代诗文;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李时珍创作的《本草纲目》;古代四大发明……像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明亮闪耀。这些灿烂的古代文化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贵素材。以它为契合点,使学生在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

如: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主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曲阜,认识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让学生在历史的遗迹中真实的感悟孔子对一个民族的影响。然后,学生动手去搜集资料,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教育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这样,学生不仅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而且意识到孔子杰出的教育智慧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教育影响巨大。最后,我们进行《走进孔子》的小课题研究,解读《论语》中蕴含的教育思想,调查孔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再次接受孔子教育思想的洗礼,认识孔子的杰出贡献,感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古代建筑艺术、雕塑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巍峨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不仅是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的精华。在进行此类主题的教学中,我们力图通过认识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使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在进行《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布置学生课前从秦兵马俑的巨大规模、威武的场面、高超的艺术水平三个方面去搜集资料,通过活动,使他们认识到秦兵马俑从这三个方面让国内外的参观者惊叹不已,不愧被称为世界第奇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雕塑艺术、冶金艺术、建筑艺术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二、多种形式感悟中华美德的内涵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融的谦让;曾子的诚信;霍去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骞的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进取;成吉思汗的勇敢坚强;司马迁的坚韧不屈;张衡的刻苦钻研;祖冲之的不迷信权威;李白、杜甫的关注民生;李时珍的不懈努力;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悠悠的历史长河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这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

如:关于诚信的教学中,我们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名人名言,召开诚信故事会,做诚信名人名言小报,让学生通过活动,深切的感受诚信的魅力。《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我们分析林则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倾向,英国输出鸦片的最终目的,从而认识林则徐在禁烟后会有的命运,使学生感悟林则徐为了国家的兴亡而不在乎个人命运的高尚情操。《长征》中,我们让学生搜集红军长征的资料,感受大雪山的寒冷与艰难,体会草地的泥泞与可怕,证明飞夺泸定桥的勇气与困难……最后又看电影,从而使学生领悟红军身上所具有的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中华美德。

三、体验民风、民俗,感悟中华美德

节日与一个民族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我国的传统节日宛如一幅文化长卷,重阳之敬老、中秋之团圆、清明之哀思、春节之喜庆,每一个节日背后都蕴藏着动人心弦的故事和悠远深刻的人文背景。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有的是为了配合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总之,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这些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标志。教师可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关于“传统节日”的教学中,与实际有效结合,使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了解与其相关的民风、民俗,并渗透民族精神、中华美德教育。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东文化小学)

上一篇:高中英语学习兴趣从何来 下一篇:让学生在老师正确的评价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