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研究

时间:2022-06-28 08:08:47

关于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研究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周源,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101班

第二作者:富妤媛,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101

第三作者:周荃,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101

一、导言

我们国家三十年的历程中,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一些新的观念和行为冲击着原有的习惯、行为、意识形态。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西方消费主义作为其中一种价值取向和日常实践开始在我国传播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消费主义倾向在我国扩散和传播。以往的研究大多没有将消费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进行很好的区分,本次研究,对消费主义倾向进行了界定,以此来突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特征。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无可避免的要受到这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本次调查研究,我们选取大学生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翻阅了相关论文和文献,提出了四个假设,利用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情况。

二、 假设

研究假设之一:大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从调查得知,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总体赋分方面差异性不明显,差异较大(差异分值在0.3分以上的题目)的题目有“我经常逛街但是不买东西,或者经常在网上浏览商品,但是只收藏不买”、“人生应该先追求物质享受,然后再去追求精神生活”、“我经常在买东西的时候很喜欢,但买完之后对该商品又没有多大兴趣了”、“购物能带给人快乐和幸福”共计四题。在这四个题目中,女性大学生的均值较之男大学生而言更低,表明在这几个问题上,女性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消费主义倾向。

研究假设之二:独生子女的消费主义倾向更明显。

从调查得知,独生子女在绝大多数问题中赋分较低,差距较为明显(每道题目的对比差异在0.3以上)表现出他们具有更高的消费主义倾向。仅仅在“有的父母以著名的品牌的名字给他们的孩子命名,比如“阿玛尼”、“范思哲”等”这道题目中,独生子女表现出更高的消费主义倾向。

这道问题的差异,究其原因,是题目设计上的缺陷。在设计题目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没有很好的考虑这一道题目。对于命名这一特殊情景,体现出的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对于自身“自我形象构建”方面的侧重不同,独生子女体比起非独生子女更加注重独立构建自己的自我形象,体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而非独生子女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因为有亲生兄弟姐妹的关系,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出现这种排斥外部的“独立构建”意识。简而言之,这道题目上面出现偏差的原因并不是对比双方在消费主义倾向上的差异(即不是对于用商品名称对孩子进行命名的行为的态度差异),而是双方本身对于“命名”这一行为本身的倾向偏差,导致了最终的单道题目呈现出和其他题目不同的结果。

三、分析与结论

首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提到,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基本的需求具有普遍性。

需求是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动力,人内部的不平衡产生需要,需要成为动力,指导人进行社会活动,而消费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深深受到需要的影响。需要分为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马尔库塞就指出,当代的消费主义,其实质是通过一套资本主义的运作体系,来从外界创造许多“虚假的需要”,诱使消费者去购买商品。

在当代中国,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满足了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所以大学生现在所追求的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

大学生的消费情况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出去必要的生存性的消费需求,大学生也开始追求满足其尊重的需求的消费。尤其是受广告以及他人的影响,消费者往往会认为通过相对贵重奢侈的消费,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而仅仅是满足温饱的、低廉的消费则是被人鄙视的象征。

同样,这种影响是针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并没有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从“我经常逛街但是不买东西,或者经常在网上浏览商品,但是只收藏不买”、“人生应该先追求物质享受,然后再去追求精神生活”、“我经常在买东西的时候很喜欢,但买完之后对该商品又没有多大兴趣了”、“购物能带给人快乐和幸福”我们能看到,女生的消费主义倾向在这几道题目上,呈现出比男生要高的现象。这符合了我们研究的维度中,“过度追求即时满足消费”和“对物的过度占有”这两条,即女性表现出更多的冲动满足型消费和占有的欲望。

女性体现出更多的占有欲望,是因为她们自身的自我认同构成侧重不同于男生而形成的,社会角色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构成要素,是个人和社会共同构建起来的。个人通过行为去构建符合心目中自己形象的角色,社会通过规范、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又影响着个人社会角色的构建,将社会角色构限定在一个范围框架内。

消费作为一种行为,本身就是构建自我形象的一个手段,以购买的商品作为自己角色的延伸,以商品作为自身角色含义的扩充。能够在外表上丰富个人的商品,最典型的就属于衣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女性较之男性更加喜欢逛街,更容易陷入“只看不买”的“占有想象”。

中国因计划生育政策,催生出了一大批的独生子女。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家庭相对于双生甚至多生的家庭而言,具有更加的特殊性。

首先,是应为孩子的唯一性。孩子是家中唯一一个孩子,受到包括奶奶、爷爷、外公、外婆以及父母的全部疼爱。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更容易养成以自己为中心,满足自己需求而忽略其他的性格。

从外部条件来说,独生子女相比较非独,能够占有家庭更多的资源,受到的关照和注视也比非独要多少许多。独生子女在消费动机上和非独生子女不同。在这里,我们参考了姚立/黄甲寅/程为民的《城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消费心理比较研究》i的观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消费内驱力差异较大,独生子女更多表现出“体现自我的动机。”但是都具有追求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为主要目标的购买动机,即传统的求实动机。但是同时,也发现在另一些方面,双方差异不明显。

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之下,如广告和他人的消费导向,独生子女形成的消费主义倾向就更为明显。上文中,我们也提出这么一个现象,独生子女对于自身的角色构建,更加体现出“自己”的特点而非是家人,这就作证了为什么朋辈群体为何更多的作为他们的参照群体,而非首属群体。独生子女的消费主义倾向性更强,其对品牌的意识概念以及对奢侈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的接受度更加高,也是朋辈群体内部相比较带来的结果。

现实中对于独生子女消费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阐述观点,只希望通过这次研究调查,能给予我们一些对大学生消费和消费主义倾向的启发和思考。(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青年研究》2 0 0 0 年第1 期《城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消费心理比较研究》姚立、黄甲寅、程为民

[2] 《大学生符号消费倾向形成机制与引导策略》杨奎臣、杨萍。《商业时代》2012年,第三期。

[3] 《大学和撒尿哥消费行为及消费倾向的调查研究》杨盛菁。《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三期。

上一篇:浅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码头工人生存状况 下一篇:加强高速公路路政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