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帮扶失地农民经验集萃

时间:2022-06-28 06:54:19

各地帮扶失地农民经验集萃

铜梁:实施免费转岗培训

转岗培训是铜梁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为了使培训落到实处,县、乡镇、村组都委派了信息收集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详细摸清了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力储量、文化技能结构、性别比例、就业意愿等情况,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县里因此设置了11所劳动力转岗定点培训学校,由财政补贴,对农民实行免费转岗技术培训。到现在,已经有230名失地农民走入课堂,接受到企业务工前的免费转岗培训。(王科友)

民主村:兴办实体、引进企业助就业

巴南区花溪镇民主村组织失地农民入股成立公司,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用于出租。通过这一途径,失地农民的股金每年能收10%的红利,其股金至今已增值了164%;村里近百名失地农民还成为了这些企业的工人。

同时,村委会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修建了医院、停车场、文娱中心、物管中心等配套设施,以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办厂。村里还出钱对失地农民进行钳工、焊工等方面的劳动技能培训。

他们又利用前来办厂的宗申集团这张招牌,成功引进川渝精工、胜波科技等20多家配套厂,村里的1000多名失地农民在这些企业找到了工作。(周 雨)

福州:多渠道帮扶失地农民

福州市在金山新区的建设中,引导有一技之长的种花专业户走“飞地农业”之路,向相邻的闽侯县租地种植花卉。对没手艺的农民,政府则鼓励他们使用30%集体留置款和自有资金,以村为单位投资组建了10个股份公司。对相当一部分既没有成为“飞地农业”的经营者,又没有成为公司股民的失地农民,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他们管理金山新区的35条道路、2个公园,还安排了400多人从事物业管理、公共设施养护等社会事业服务。据统计,金山新区通过进厂上岗、产业转移、自谋职业等途径,已实现劳动力转移7000多人。(卢 雅)

成都:铺设就业绿色通道

成都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多种方式,把失地农民就业与工作责任目标、招商引资、市场需求等挂钩,探索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各种途径。

新津县在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的进程中,与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政府负责组织失地农民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订单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

武侯区永丰乡建立“三送”、“三会”制度,即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就业岗位送到家,和用人单位联系会、农转非人员就业情况报告会、就业明星经验交流会制度。2003年共培训失地农民1200余人次,帮助170名有较强市场意识和创业愿望的失地农民实现了自主创业,170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失地农民走上了守自行车、参加社区巡逻队、守大门、做清扫工等岗位。

金牛区投入2800万元对2万余名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安置,向每个失地农民拨出700元培训费,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农民的扶持政策,对吸纳本区失地农民就业的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 (刘裕国)

河南:失地农民安置三法

一是征地费入股安置。焦作市高新区杨庄村以土地补偿金入股的形式参与创业中心的开发,创业中心与农民签订合同,约定确保农民有不低于原来种植庄稼时的收入,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二是保险基金安置。将征地补偿费中农民个人应得部分集中起来,作为养老保险基金。洛阳市引导城乡结合部的村民以村、组为单位用征地补偿费建立保险基金,保证了农民每月拿到的生活费不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是留地安置。安阳市高新区三里屯村,利用征地补偿费、其他资金和剩余土地,投资2000万元建成4栋学生公寓,租给安阳大学使用,全村每年增加收入170多万元,人均增收3000多元。(朱殿勇 李 艳)

宁波北仑区:为失地农民“送智”

集中了4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宁波市北仑区,把失地农民视为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去年投入500万元,专门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重点放在当地企业急需的各种技术工人的培养上。他们组织区内19所职校、技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开办生产技术、自主创业、社区服务三大门类的培训,涵盖商贸、信息、机械、缝纫等30多个项目。根据用工需求,针对失地农民具体情况,选择相关企业和工种,有目的地进行订单式培训。区政府还与当地高校联合推出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除减免一半以上学费外,政府每月还补贴150元生活费。(佚 名)

上一篇:多赢的“粮食银行” 下一篇:我市“三北”区域建设要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