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就有路

时间:2022-10-15 01:30:46

初冬的早晨,阳光熹微,薄暮冥冥。田野上偶尔几声鸡鸣犬吠,增添了城郊的祥和宁谧。

出铜梁县城西北行约一公里,便来到赵善华的鱼塘。

层层的鱼池闪动着粼粼的波光,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水乡泽国。

据赵善华介绍,自家的承包地被“统征”后,这一片由他和他的胞弟返租别人土地开挖的鱼池,有19亩多。

已有20年党龄的赵善华今年53岁,曾连续11年任巴川镇东方村三组组长,现为东方社区党委委员。

从1980年代开始,赵善华便开始养鱼。到1993年,他不仅把1家3口的1亩多承包地全部掏成了鱼池,还承包了别人两亩堰塘。然而,正当他的养鱼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从1994年开始,他所在的东方村已拉开了大征地、大开发的序幕。

1997年春的一天,赵善华得知他们组的地就要被征用了,晚上回家闷闷不乐。晚饭时,知道赵善华心事的妻子李兴容为他斟了杯酒。面对病痛中憔悴的妻子,赵善华心急如焚,却不住地安慰妻子:“总会有个办法的!”

不久,征地拆迁公告张贴到了东方村三组。赵善华承包的鱼塘首先被征用。那些日子,赵善华心里空落落的。而恰在这一年,儿子初中毕业回家。赵善华夫妇为儿子无事可为再添新愁。好在自家承包地上还有1亩多鱼塘暂时未被征用,为了避免儿子整天游手好闲在社会上混出毛病来,赵善华思前想后,决定把“救命的鱼塘”交由儿子打点。

一天早上,吃过早饭,赵善华告诉妻子,自己已经决定外出学习花木培植技术,大概一周后才能回家。同时,他叮嘱儿子照顾好母亲。

10多天后,赵善华带着一批花木回来了。从此,夫妻俩起早贪黑,把全部心血用到了花木栽培上。

赵善华的选择是明智的。那时,铜梁县正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新城崛起,花木走俏。赵善华夫妇辛勤的汗水,育出了幸福之花。小规模培植花木就地销售,已足以补贴家用。

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县里新建一所小学,赵善华家的承包地被全部征用,同时还须拆迁房屋。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离开过土地,一下子没有了地种,感到像失去了‘命根’。”赵善华说,怀揣着几万元征地拆迁补偿费,住在过渡房里,每天一开门就要花钱,不得不成天算计着今后的生活。

进厂么?附近的私营企业大都去试探过了,人家不是嫌年纪大,就是嫌没技术。

做生意么?兜里那点钱还得用来建房和维持生活,哪里去找本钱呢?如果爷儿俩外出打工去,患病的妻子又由谁照料?

赵善华真的犯难了。

不过,从小到大,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时候,赵善华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信念:“只要敢闯敢试,脚下就会有路;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人勤快,就会有办法。”

平时做有心人,急难时就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赵善华早些时候就听说农村一些地方土地撂荒严重。他找到镇里,把自己想要在其他村组返租土地建池养鱼的想法告诉了镇干部。这一打算立刻得到镇里的大力支持。镇干部帮助他多方搜集信息,与农户磋商,很快就在桥家村定了点。赵善华又说服两个胞弟与他合伙。于是,他们以每年每亩350公斤稻谷的补偿方式,从桥家村租了19亩土地修建鱼池。

建设资金不足了,干部们为他协调到了信用贷款。

为了节省开支,赵善华放弃了兴修还建房,一家老小全部住到了鱼池边上不足50平方米的临时用房里。

终于,鱼池建好了,一批批鱼儿换成了钞票。

当我们与赵善华握手结束采访的时候,阳光已经驱散了薄雾。赵善华十分难得地露出笑容,意味深长地说:“我始终相信,只要跟党走,日子总会越来越好过的。”

其实,在赵善华平静沉默的外表里,还装着永不熄灭的希望和火热的心啊。

上一篇:打出一片新天地 下一篇:靠着大产业 农民出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