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彩超评价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意义

时间:2022-06-28 03:12:54

经颅多普勒彩超评价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彩超评价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8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68例患者中,脑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在ACA(大脑前动脉)者12例,在MCA(大脑中动脉)者31例,在PCA(大脑后动脉)者25例;MCA、ACA、PCA患侧的Vs、Vm值均显著低于健侧,P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彩超;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9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74-02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脑动脉出现的一种非炎性增生性和反应性病变。患者早期可有情绪不稳、四肢麻木、记忆力减退、失眠、耳鸣、头晕、头痛等症状,在病情的不断发展下,会出现脑供血不足、脑组织萎缩及点状软化,进而引发癫痫、痴呆、脑卒中等严重后果[1]。有研究显示[2],在脑卒中患者中,有42%都伴有大动脉病变。为研究经颅多普勒彩超在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笔者对68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8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在47-84岁,平均(57.2±3.7)岁。根据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其中合并冠心病6例,高血压19例。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仪器选用由西门子公司生产的TC808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探头频率为2MHz。对颅内动脉进行扫查,包括大脑前动脉A1段、中动脉M1层、后动脉以及颈内动脉末端(TICA)等部位,观察动脉血流情况,并记录动脉Vs(收缩期流速最大值)、Vm(收缩期平均流速)。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做数据处理,相关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P

2结果

通过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68例患者中,脑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在ACA(大脑前动脉)者12例,在MCA(大脑中动脉)者31例,在PCA(大脑后动脉)者25例。梗死动脉患、健两侧的Vs、Vm值比较,详见表1。表1显示,MCA、ACA、PCA患侧的Vs、Vm值均显著低于健侧,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庞大,心脑血管疾患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涨趋势。不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关系,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如何逆转、预防脑动脉粥样硬化一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关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学说主要有损伤反应说、克隆学说、血小板聚集、脂肪浸润以及血栓形成学说。另外,遗传及环境因素也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3]。发生脑动脉粥样硬化后,患者可出现血脂升高、脂代谢异常,而高血脂又会使粥样硬化加剧,进而使病情进入恶性循环。

在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诊断手段日益增多,目前,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仍然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对设备要求较高,且具有创伤性,故在临床上的应用限制较大。经颅多普勒彩超技术,应用了超声波多普勒效应,通过检测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来血管功能进行评价,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在本次研究中,对68例患者应用了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准确诊断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部位,其中ACA12例,MCA31例,PCA25例,且梗死脑血管患侧的Vs、Vm值均明显低于健侧(P

参考文献

[1]高秋艳.经颅多普勒彩超评价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1,(23):4852-4853.

[2]王艳芳,丁长霞,刘存杰,赵海云,李冲,张秀丽,韩红伟.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J].临床荟萃,2013,(08):844-847.

[3]樊丽霞.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脑血管弹性储备的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0.

上一篇: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CT诊断常规X线难以发现的骨关节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