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国民企业会计政策理性选择

时间:2022-06-28 02:53:11

探讨国民企业会计政策理性选择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会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要性及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提出了解决我国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对策

1.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1 利益的共享性

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政府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1.2 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

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2.1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2.2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

3.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在导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在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上,仍主观强调突出国家利益。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国家仍是企业主要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这就使企业会计主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服务。但是,这种要求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会计历来就是企业立场,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可避免地维护企业利益,这种主观上的愿望与实际上的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说,违背经营者意愿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可能加重会计政策选择的不公允性;二是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和协调,给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带来了困难。任何政策的选择都应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才可以论及选择是否公允,但是,由《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税法》及其他财经法律法规所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还存在不协调的现象,致使会计政策的选择无所适从,选择的主观性也在所难免;三是由于《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加剧了会计政策偏向选择的可能性。企业为了减少申报纳税时的繁杂调整,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可能会考虑税法的要求,这无形阻碍了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也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四是在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上,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由于缺乏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具体判断标准,致使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会计报表质量进行审计时,无法准确把握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监管也就无从谈起了;五是在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上,大部分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由于会计选择主体缺乏职业判断能力,使企业目标与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缺乏内在的一致性,这就部分抵消了会计政策的作用。

由于上述问题,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比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较强,企业可通过不恰当的计提比例实施盈余管理。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准备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高低都由企业自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企业既可以通过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通过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或加大亏损。《企业会计制度》还规定了“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同时也规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对某些金额较大的应收款项不计提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比例较低(5% 或低于5%)的理由”,但并未明确规定集团公司内部企业的应收款项是否计提坏账准备。实际上,内部往来计提准备与否,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很大。除此之外的其他七项减值准备,大多无明确计提标准,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灵活”性。比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很少有市场参考价值。

4.解决我国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对策

4.1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通过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充分发挥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并得到相关方面的公认。我国当前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要制定由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首先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的人员,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

(2)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具有适当的超前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既要符合现实经济状况,同时又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应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况。要较科学地,超前地分析和预测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到有的放矢,使制度和准则能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并且在理论上具有适度超前的优越性,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避免企业在无章可选时自行选择会计政策操纵利润。

(3)适当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在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会计信息可靠性差,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上处理选择的余地,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适应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4)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尽快制定会计政策披露规则,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要求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披露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以便能够集中、系统、详细地揭示本企业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便于增进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

4.2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针对我国当前公司治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我们应立足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有了这两个条件,既可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又可以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使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减少随意性,尽可能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2)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

(3)改进公司内部激励机制,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使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

(4)努力完善经理人市场,重视经理人市场、资产市场与产品市场对经营者的约束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具有帕累托效率,根本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这一问题,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诉,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安排。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

上一篇:800多年前的“拆违” 下一篇:信息隐写技术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