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化学教学中的思考

时间:2022-06-28 12:43:43

大学基础化学教学中的思考

摘 要:本文探讨了大学化学基础课程的上课技巧,主要包括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讲课以学生为出发点,课前明确课程学习的责任,鼓励学生课外学习,与课程讲解形成互补。通过技巧的运用和经验的总结,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增加课堂气氛和上课效果,同时也为基础化学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教育 基础化学 上课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76-01

大学基础化学是生物工程、材料、化工、制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其它化学学科的基础启蒙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1]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发展史、科学属性、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及联系,以及化学学科的前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化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且与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联系较多。此外相对于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本课程内容相对滞后陈旧,这就使得该课程的课堂效果欠佳。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意识到,若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理清讲课思路、明晰概念原理、紧跟学科前沿以外,我们还需要一些上课技巧来提高课堂气氛及上课效果。

1 建立自发性思考的学习环境

在传统基础化学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大多数都是以讲授为主,很少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这就使得学生通常都处于填鸭式教学当中,被动接受知识。兴趣及接受程度自然也会随之下降。但如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环境及背景设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意地遇到问题和任务,激发他们在学习中自发地思考问题,并试图参与到某些高层次的思考与讨论中,并试图利用比较、分析、综合等多种手段去解决问题。那么在这些高级脑力与智力活动过后,再将问题的答案摆在他们面前,他们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也一定会得到提高。例如,在讲授原子模型时,一般顺序是先介绍氢原子光谱,再介绍波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学生初次接触和学习时,只能理解到这是两个原子模型,氢原子光谱仅是一种实验现象。但如果按照结构化学的发展史,先介绍亚原子微粒的波粒二象性,再分别从粒子性和波动性两个性质分别作为切入点,氢原子光谱作为理论研究初级阶段的研究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利用现有的知识背景去推测和探究原子模型。在学生通过思考后,再讲述这两个成功的原子模型,不仅让学生开拓了思维,而且使他们更深入的理解了两个模型的含义及彼此的关系。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他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因此,在讲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相关的科学问题置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该学科的问题视为自己的任务。例如在讲解聚合物时,完全可以拓展到尼龙的出现与发展,以及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二战的影响,让历史和艺术的力量去激励化学学生的思维和构想。

2 讲课应以学生为出发点

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为了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同时将注意力保持下去,我们在授课时应该尽量以学生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从学科理论本身出发。也就是说,在讲授知识点,尤其是难点重点时,应该从学生熟悉、关心或者知道的事情展开,而不是一开始就列出概念、原理、重点、难点。例如,在讲解反应历程时,可以先用交通常识来引导学生理解反应速率。即在一条易发生堵车的道路上,车速通常是由最窄的路段决定的。同理一个总反应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应分步进行,则总反应的反应速度也将取决于速率最慢的反应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受学科传统思维的限制,讲解从简单逐渐过渡到复杂,学生接受程度增加,同时提高他们的兴趣点与注意力。

3 课前明确授课与听课的责任

由于教育对象为逐渐独立的成年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具备学习和上课的责任感。在上课之前,先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得到什么,教师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能做到什么,如果有没有兑现的承诺,请学生及时告知。同时也要求学生这样做,让学生承诺在主修该课程时能否做到按时上课、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等。让学生明白既然选修了这个专业、这个课程,就应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担起相应的责任。

当然,在学生履行或者试图履行自己的承诺时,作为教师应该用和善的语言来鼓励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上课中的每一个眼神、动作及提问后对学生答案的期待都会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自己在进步在成长。

4 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及辅导

由于课时的限制,使大学化学的教学与中学完全不同。大部分的内容均为一次讲解,特别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过重复两次讲解。这与中学化学的题海战术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学生直到考试之前才明白课程内容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鼓励学生加强课外学习,激励他们深入思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甚至设置一系列的考试和提问,帮助学生完成课外学习。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外的学习,学生在听课时会更有侧重点和目标性,提高上课效果。

总之,教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个体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技巧,不断分析总结,不断创新,同时以课程模块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交流,一定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为大学化学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申泮文.关于大一化学课程化学概论的讨论[J].大学化学,2009(2):9-11.

上一篇:对我校工科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中职阶段生命教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