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词语教学的“三度”

时间:2022-06-28 06:59:12

把握词语教学的“三度”

一、用心品读,感受词语广度

词语作为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在不同的文章里,体现出的意境也是不相同的。这时候,我们只有将词语还原到文章里才能体会到它的实质。并且,通过将词语还原入文,更能体现词语的美妙和生动,从而让同学们容易理解和学习。所以,教师在教授词语的时候,可以通过品读课文这一方法,带领同学们感受词语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广度。如我在教授课文《夹竹桃》时,文中有以下几个需要学生重点理解掌握的词语:“和煦”“盛夏”“深秋”,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思,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我:请同学先仔细阅读全文,然后找出带有这几个词语的段落(在黑板上写出上面提到的词语)。

阅读完之后,我接着问:“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朗读带有这几个词语的段落?”

在几个学生自愿阅读之后,我发现同学们并没有将文章的语境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将这几个段落重新为同学们朗读了一次。当读到“和煦”“盛夏”时,语气是温暖的,而读到“深秋”时,语气则是凉凉的,让同学们通过我的阅读去感受词语的意境。

读完之后,我又提问:“同学们从我阅读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我感觉到了夏天太阳照在身上的温暖。”有的说:“我感觉到了深秋的凉意。”……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接着为大家详细解释了几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同学们听完后,都开始兴致勃勃地朗读起课文来,不过,这次的阅读却是加入了同学们自己的感情的,时而温暖,时而寒冷,仿佛真的走进了各个季节一般。

二、细心比较,品味词语准度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往往一个意思可以找出很多词语表示,但是不是找出的每个词语都可用呢?而哪个又更合适呢?这种时候,就需要人们对词语进行比较认识了。

例如教授《理想的风筝》一课,其中有一句课文是这样的:“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这时候,我给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句子中的“漾”字能换成“露”字吗?告诉我原因。”

同学们经过思考之后,纷纷举手回答。

生1:“我觉得不能。‘漾’让我联想到水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开去。而‘露’就没有这种感觉。”

生2:“透过‘漾’,说明刘老师非常快乐。”

生3:老师笑对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有这么开朗的笑,而“露”表达不出这种意思。

…………

通过对词语的比较学习,同学们懂得了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区分它们的特质,将它们安排在不同的句子里,使之能更准确地表情达意。

三、展开想象,体会词语活度

所谓词语活度,就是词语的灵性。在文章中,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感情的,通过对词语情感的理解,也是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而我们在进行词语学习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词语的情感,只从文字层面上来解读它。这样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词语,但却不能深层次地去探究词语的精髓所在,更无法激起同学们对词语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同学们通过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来进行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这是一篇描写二泉映月的美丽风景的文章,文中对景色的描写非常美丽。有谁愿意自告奋勇地来读一下这篇美丽的课文呢?”

在我的鼓励下,很多同学都参加到了这个阅读活动中。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同学们只是刻板地在读书,而没有读出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感情。所以,我开始引导同学们加入感情来阅读。

师:“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文里描写的美丽景色,将那种美丽的感觉融入课文中来读。”

生1:“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生2:“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生3:“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

师:“你们太棒了,老师通过你们的阅读,仿佛真的感受到二泉的美,也感受到了阿炳的内心……”

通过融入感情,词语像一个个精灵,一路从同学们的眼睛跳进同学们的心里。

词语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打下坚实的词语基础,才能建造出雄伟壮观的语文大厦。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广度、品味词语的准度、体会词语的活度,切实提升学生的词语掌握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上一篇:妙用语境 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下一篇:英语听与说要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