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歌声里的“人间烟火”味

时间:2022-06-28 05:24:04

1989年,她在歌坛崭露头角,面对无限可能的未来,她却选择了前线文工团,做一名军旅歌手。19岁时的选择,她已经为之坚守了24个年头。随后,在1990年第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她以抒情柔美的江南气质脱颖而出;一年后,她在第一届上海亚洲音乐节新人歌手演唱大赛上获得金奖,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1997年“春晚”上的演出更让她广为人知。

然而,在众多的机会面前,她依旧无改最初的选择,始终坚守着脚下的绿地,为一茬茬官兵送去甜美的歌声——她就是被官兵们亲切称为“军中夜莺”的朱虹。

“我不像夜莺,我很江南”

说起自己的外号“军中夜莺”,朱虹笑着说:“‘军中夜莺’的称号我不是很认同,我不像啼声嘹亮的夜莺,我很‘江南’。”从军24年,朱虹演唱了上百首歌曲,《不要问为什么》《军嫂》《潇洒女兵》都是她的代表作。此外,朱虹还唱了不少流行歌曲。

在朱虹看来,细腻抒情的曲目是军旅歌曲中不可缺少的,“军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雄赳赳、气昂昂的歌曲可以鼓舞士气,甜美抒情的曲目则可以排遣他们内心的苦闷,而这正是我所擅长的风格”。尽管如此,比起流行歌曲,朱虹还是更喜欢唱军旅歌曲,她说:“给战士们演出的感觉是常人无法体会的,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朱虹认为能把战士们内心的情感唱出来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不要问为什么》是朱虹演唱的第一首军旅歌曲,也是她最喜欢的歌曲:“这首歌前前后后录了好几个版本,最能代表我的风格:豪迈、沉稳、大气。它的歌词我也很喜欢——‘为什么我们大路不走走小路,为什么我们不恋闹市钻山沟,为什么我们脚踏雷火不后退,面对死神不低头……’把军人的无私奉献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演唱《潇洒女兵》时,朱虹深有感触:“我很能体会这首歌蕴含的感情,因为我也是一名军人,唱这首歌就像唱我自己,‘小小镜子里那稚气的脸慢慢在成熟,五彩的梦打进背包让风儿带走……’”朱虹19岁进入前线文工团,如今当初的稚气早已演变为成熟与大气。

朱虹不仅对战士充满感情,对公益事业也充满热心。担任南京市慈善总会形象大使的朱虹曾多次参加慈善募捐和义演晚会,由她演唱的《蓝天下的至爱》已成为上海慈善总会会歌,而用吴侬软语唱的《苏州好风光》则成为苏州市市歌。

“每首军歌都是一个故事”

甜美动听的歌喉不仅让朱虹成为深受部队官兵喜爱的歌手,也为她赢得了一大批军外粉丝,有的歌迷甚至为朱虹进入“体制内”感到惋惜,“太可惜了,她原本可以很红的!”网友们常发如是感慨。对此,朱虹不以为然:“有些网友觉得我的歌太‘主流’,希望我多唱一些流行歌曲。这是一种误解,军旅歌曲的‘主流’并不空洞,每首军歌都是一个故事,了解它背后鲜活的故事、鲜活的人,自然会被它感动,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把它唱好。”

“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我会在前线文工团待上一辈子,我可能失去了一些机会,但我得到的更多。我觉得我特别适合部队,因为我很守纪律!”朱虹笑着继续说道,“我喜欢部队,在部队待久了,就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战士们那么辛苦,能够唱歌给他们听,我很开心。”

朱虹的丈夫王达也是前线文工团的歌手,两人常常同台演出。王达是一名创作型歌手,他所在的军营流行组合“迷彩三人组”在2002年第十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获得专业组通俗唱法的金奖,而王达也为朱虹量身定做了不少歌曲,如《云》《爱的雪花》《思念袭来》等等。事实上,这对艺术上珠联璧合的夫妻16岁时便相识了,朱虹入伍4年后,王达也考入前线文工团,这被歌迷戏称为名副其实的“妻唱夫随”。

朱虹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军营,推迟了作为母亲的幸福,她的小孩今年才刚满3岁。“我一点也不后悔,我觉得很幸福。现在下部队演出,经常有部队主官跟我说‘我读军校的时候就开始听你的歌,你是我们年轻时的偶像,现在终于见到真人了’,这让我感觉很自豪。”朱虹笑着继续说道,“我的性格不那么急功近利,能够享受平静的生活,有一个舒适的家,有一个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除了唱歌以外,什么事都不要操心,这已经让我很满足了。”

“扛一扛就过去了”

24年、上千场次的演出经历让朱虹的足迹遍布大大小小的单位,边防海岛、深山绿林、闹市城区都有她的足迹。除了休产假期间,朱虹每年都下部队慰问演出两次,每次25天,中间只有一两天的休息时间,一天演两场并不少见。演出的行程安排非常紧凑,往往早上7点就得出发,有时前一天晚上就得开始赶路,遇到特殊情况还要在车上边赶路边就餐。

这对朱虹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她有“认床”的习惯,下部队演出就意味着睡眠严重不足。但朱虹并没有因此形成心理压力:“扛一扛就过去了,下部队演出就是我的野营拉练。其实一次演出下来没瘦多少,因为心情很好,很充实,精神处在愉悦满足的状态。”朱虹高兴地补充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累,不辛苦。”

除了睡眠不足需要“硬扛”,演出条件简陋也是只有“硬扛”才能解决的困难。今年5月,在联勤某分部军械仓库,演出的礼堂既不通风也没有装电扇,20多名演员只能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型化妆间等候。为不影响战士观看,演员们一直坚持在后台等候。最后一个节目是朱虹演唱的《橄榄树》,唱到一半时音箱线路突然因为温度过高而烧坏。朱虹坚持在台上耐心等候并向观众致歉,时间一分分地过去,汗水带着化妆品流入她刚做完手术的眼中,强烈的刺痛使她不停地眨眼,连假睫毛都掉了。音箱修好后,朱虹用甜美的歌喉重唱了《橄榄树》。谢幕时,战士们全体起立,用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向演员们致敬。

在1000多场的慰问演出中,最令朱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在大雨中的演出。“当天是露天表演,开始没多久就下起了大雨。整整两个小时,台下的官兵都端坐着,热烈的掌声甚至盖过了雨声。受到战士们精神的鼓舞,我们演员也坚持不打伞,打伞也只是为了保护话筒。”朱虹兴奋地继续说道:“我跟很多人说起过这件事情,因为印象太深刻了,战士们的行为深深打动了我。”

“要把最美的歌声献给他们”

谈起在部队慰问演出的感受,朱虹说得最多的是“过瘾”,她说:“战士们的热情是你从别处感受不到的,在他们面前表演我从未觉得疲倦,总感觉很来劲、很过瘾,哪怕当时再疲倦,战士们渴望的目光、雷鸣般的掌声也会让我本能地充满激情,一下子浑身是劲。战士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应当享受最优质的节目。我很珍惜每一场演出,要用最好的演出状态来面对他们。”

某次下部队演出,朱虹从部队领导那得知,战士们听说文工团要来慰问演出都兴奋不已:“演出前后几个星期,不用动员,大伙儿士气都很高涨!”这让朱虹深受触动。“如果没尽力唱出最好的水平,便是对不起他们。”朱虹说,“有个老兵和我们合影时说,他很感动,就要退伍了,他觉得当兵很值。”朱虹一脸开心。

多年的演出经历也让朱虹见证了部队的变化,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朱虹感受最深的是战士们变得越来越活泼可爱。朱虹说:“战士们非常热情,他们了解到上一个部队在文工团表演时使用了荧光棒和拍手器增强晚会气氛,也会自发地准备这些东西,还会要求有所创新,比如制作展板。”在某炮兵旅演出时,该旅战士事先从政工网上获取了每位演员的照片,并制作成展板,演出达到高潮时,战士们在场下举着牌子穿插奔跑,最后跑向舞台与演员握手、拥抱、合影。“现场的火热气氛堪比明星演唱会,我感觉我们就是‘春晚’,我们就是《同一首歌》。”朱虹笑着说。

在一次演出中,部分地方群众也参与了观看。演出结束时,一名退伍老兵激动地上台为朱虹献花。20年前,当他还是一名战士的时候就曾欣赏过朱虹的歌声,那次演出成为他军旅生涯的美好回忆,而他却没能为朱虹送上鲜花。这让朱虹感慨良多,也许紧凑的行程安排使她只能在每个部队短暂停留,没有过多的时间与战士们交流,但正如那首老歌唱的,相逢是首歌,战友把夜莺的歌声带回了家,军营也留下了他们的青春与微笑。

歌声不老,青春永驻,军中夜莺还会再来!

上一篇:智能电视的症结所在 下一篇:装备五大“技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