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时间:2022-06-28 12:13:20

浅议“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在《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又成为新的搜索热点,深深地影响着教育行业,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改的深入实施,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也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现阶段各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情况,虽然各有特色,但在现阶段水平下,还存在着很多共性的问题,如师傅团队水平参差不齐,考核、评价、反馈、交流不及时,企业岗位与人才培养对接不及时等。

1.师傅团队水平参差不齐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企业师傅作为主体之一,他们虽然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基础理论相对缺乏,执教能力较弱,很难完成教育性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学生平时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突然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对企业岗位不了解,需要一个适应期。学生技术不熟练,也会影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考核、评价、反馈、交流不及时

立足现阶段的考核评估情况,建立比较完善的各类考核评价制度,大多通过评选优秀师傅和优秀学徒对师傅和学生进行评价。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的考核评价大多通过企业师傅每天进行纸质考核、学生每天写总结的形式进行,而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还都停留在原始层面上,具有一定滞后性,不能及时将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生。

3.企业岗位与人才培养对接不及时

企业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企业的基本情况怎么样,设置有哪些岗位,岗位职责是什么,哪些人才可以为企业所用,这些问题是学生和企业迫切需要了解的,但因为缺乏相应的平台导致信息的闭塞。企业反应找不到优秀的员工,学生也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为其搭建一个桥梁。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策略

“互联网+”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信息化进程强烈地激发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变革,网络学习平台以其大规模的学习人数、开放的学习空间、在线实时互动和智能评价等优势引发了教育史上的再次革命。

1.“互联网+教育”思维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加上“免费使用”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互联网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性的浪潮。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等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变化。因此,学校可以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一个包含课程资源、考核评估、人才供需三个内容的信息化平台,助推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入实施。

2.积极探索搭建信息化平台

一是课程资源平台。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线教育”“翻转课堂”“MOOCs”等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不断颠覆着传统的教学,也给师生带来观念和视听上的冲击。

那么,针对师傅团队的不足,学校可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整合各类课程,如从最小的具有独立性的知识点、技能点入手,以微课为知识片段,系统开发微课程;再运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对微课程进行组合开发,形成优质的线上课程,建立数字化资源库,供学生选择。一旦这样的课程资源建成,学生在下企业之前便可自己进入平台或者由专业课老师统一组织观看这些教学视频,预先熟悉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和操作流程,将这些新知识、新技能吸收、内化,再带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参与实践过程,通过与师傅、同学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任务,习得新技能。

通过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可以通过开发模拟软件、企业连线课堂,与企业专家实时连线、专业教师开发微课程等形式,与企业师傅一起开发基于专业群的共性课程,为学生下企业、走向真实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第二阶段,在这一形式成熟运作之后,学校再积极寻找愿意合作的企业,与企业师傅共同开发关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微视频,既用于在校学生,也可用于该企业员工的培训。

二是考核评估平台。针对考核、评价、反馈、交流的滞后性,学校可尝试开发专门的平台或者微博(QQ群、微信群等),企业师傅、学校导师、学生等相关人员及时记录并上传照片、教学日志、任务书等,对学生的每个项目、每一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可以邀请第三方专业的评估师定期到企业中巡查学生的实践情况,综合各种情况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估,并将考核信息上传至平台或者微博,以便于家长、学校、企业等打开网站,就能直接、适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

尝试初期,学校可申请专门的微博,并在校园网专门栏目设置链接,学生每期下企业可以班级为单位建子微博。当这一方式成熟之后,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系统或者平台。一方面方便实时跟踪、评价和考核;另一方面,为学徒提供交流讨论平台,他们把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所学所得共同分享,在网络的世界里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相互取长补短。此外,平台的建立还可以直观展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三是人才供需平台。网站可包含以下信息,如企业介绍、企业岗位设置情况、招聘信息、企业文化等,方便学生打开网站便可了解到企业最新的岗位动向,根据个人特长和需求进行岗位申请;同时,此网站还应包含学生在企业的考核情况,作为企业招聘时的参考。

此外,该网站还面向初中生开放,方便初中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和职业岗位,为学校吸纳优秀生源。

三、信息化平台的辐射推广价值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信息化平台正是将教育信息化与选择性教育相结合的一次探索。然而,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1.以点到面,试点先行

以点到面,以某一专业为试点,搭建平台,完善之后,推广到其他专业,促进理实一体化发展。

2.延长跨度,全程渗透

待这一平善之后,将不仅限于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而是要将其延长至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运用到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学生进入学校开始便可以享受到其带来的便利,毕业后也可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分享交流。

3.总结经验,示范引领

试点学校要不断完善这一平台,积极总结经验,积累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其他中职学校提供借鉴。

浙江省将积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尤其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各项基于选择性教育思想改革项目的有机结合,全力打造个性化教育,凭借云计算技术,为学生提供人人、时时、处处可选择的学习环境。学校将积极尝试搭建信息化平台,开发优质线上课程资源,改革考核评估机制,促进人才供需的衔接。笔者期待通过这一信息化平台的搭建,让学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工作岗位,让企业找到适合的人才,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过程,更好地助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单位:浙江省北仑市职业高级中学)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究 下一篇:2017“再工业化”时代的中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