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及其能力提升策略

时间:2022-06-27 11:48:10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及其能力提升策略

一、地理专题复习及其重要地位

地理专题是指以某项地理事物或现象为核心,以与之有内在联系的内容为背景,运用归纳与总结等方法,从而形成主题化、条理化、网络化、图式化与动态化的知识单元。由于单元知识的范围、性质、对象等不同,地理专题可分为大专题与小专题、自然地理专题与经济地理专题、系统地理专题与区域地理专题等。不同的专题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却有着相同的教学效果。

1.整合主干知识

高三地理专题涉及的知识面广,地理思维严密,地理技能培养要求高。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以高中必修教材为主干线索,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整合选修教材和区域地理教材,构建适合新高考要求的地理专题知识体系。如通过气候专题复习,可为学生提供气候类型、特征、成因、分布地区与分布规律等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他们掌握气候分析与判读,以及在区域地理中的应用夯实基础。实践证明,地理专题复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层次、脉络、体系进行整理;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对地理知识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项联系进行优化;对地理知识的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包含关系进行归类;对地理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进行整合。

2.培养学习能力

地理专题复习不仅能使教材的知识得以重组与升华,而且能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地理技能培养落到实处。地理能力指运用地理知识与地理思维,灵活处理地理图表与科学推论,分析探究地理问题的技能。有效的地理专题复习可提高如下能力:对地理事实、地理数据等的识记、了解、空间定位能力;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应用与区分能力;对地理图表、地图、地理图像的判读、分析与绘制能力;对地理事物的概括、描述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分析能力;对地理规律原理进行分析、理解、推导以及能准确阐述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地理信息进行提取、认定、判读与反思能力;对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区域间的类比能力;地理计算、表达与概括能力。

3.优化迎考复习

地理专题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与精髓所在,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和途径。地球运动、区位分析、环境问题、等值线、3S技术等专题知识是浙江卷的钟情点。同时,从试题特点看,部分专题的命题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如近3年关于地球运动的专题知识,浙江卷分别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在经线上两至日正午太阳光线的变化、晨昏线与经纬线交点的移动轨迹,并且考查方向强化了对地理想象的过程性教学,试题的难度系数略有上升、空间想象力要求增强。可见,浙江卷对地理专题的考查厚朴而不失灵动,求新而不舍稳重。因此,地理专题复习的方向,教师要紧跟试题的特点与走向,优化学生的迎考途径。

二、如何生成有效的地理复习专题

科学合理地生成地理专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等实际,全面整合地理教材、注重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培养严密地理思维、提升学生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的专题复习是对高中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提炼,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地理专题的生成需要在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系统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实现地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生成地理专题的内容可以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图表等,专题的生成过程可按图1模式进行。

三、地理专题复习的能力提升策略

1.注重图式教学,提升地理能力

建立地理专题的目的是强化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地理专题复习既要便于学生从理论上处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又能多角度地运用地理知识,揭示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进而培养学生地理发散性思维。根据高考试题特点,部分地理专题应合理结合图表,注重图式教学。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的“生命”,是落实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提升地理技能的重要载体。如高三气候专题复习可采用如下图式教学:绘制并分析逐月降水柱状图,以揭示降水变化过程与成因;绘制并分析逐月气温变化曲线,以揭示气温的变化特点与规律,从而掌握判读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

采用图式法能对各种气候的形成过程与变化特点实现动态化教学。如锋面系统专题复习,由于锋面系统两侧冷暖气团的物理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结合等温线进行图式化教学,以实现直观教学与地理原理、规律的有效结合。如图2,假设T1、T2、T3为水平面上理想等温线分布,t1、t2、t3 为锋面移动过程的三个阶段。

图2沿实线箭头方向,由于等温线趋向密集,反应温差增大,表示锋面由过境前到过境时状态;同理,沿虚线箭头方向表示锋面由过境时转变为过境后的状态。若T1>T2>T3,则实线箭头方向表示暖锋逐渐过境,虚线箭头方向表示冷锋消失。若T1<T2<T3,则虚线箭头方向表示暖锋消失,实线箭头方向表示冷锋过境。从图中还可以发现过境时等温线密集,水平气压差增大,风力增大。若是冷锋过境,由于冷气团温度相对较低,结合风速大的特点,学生由此可推理出:冷锋过境时通常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同时,如图3,根据锋面的形成先后过程t1与t2,结合锋面结构图还可绘制从t1到t2阶段,从地面向高空方向的垂直等温线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锋面过境时逆温现象由地面向高空生成,进而来推测锋面移动过程以及对天气变化、局部大气运动等造成的影响。

因此,图式教学能强化学生地理信息收集与处理,地理知识调用与连接,地理思维引导与发散,能更大程度地检验学生知识结构、地理技能水平。加强图表与知识联系,既是新课程赋予高中地理教学的使命,更是地理专题复习成功的关键。

2.实施模式教学,完善知识体系

模式教学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归纳——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途径,遵循“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以帮助学生在新地理情景下避免思维空白或混乱的教学模式。地理知识的科学建模可以将学生所学地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达到化繁为简、凸显重点之目的。建模的方法与手段很多,可以对某个区域进行建模;可以对某个专题进行建模(如气候);也可以对某个专题分解成小专题进行建模等。

根据成土因素的关联性,可将成土过程建模如图4。然后,在成土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相关因素或条件变化,如风化作用改变、植被破坏等对模型的影响,在新的情景下创设地理问题,从而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地理能力。

3.渗透关联教学,拓宽地理思维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钱学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地理专题复习,要明确局部知识在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在不同地理专题之间必须强化地理关联性教学。如对某一要素进行多角度展开,通过比较、概括、综合分析以揭示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联教学实质上就是认识现象、分析结果、探究成因、寻求办法的一种推理想象,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性地理思维,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关联性专题点多面广,如气候专题与环境问题专题的关联、地球运动与图标系统专题的关联、城乡规划与气候专题的关联、区域定位与气候专题的关联、地质灾害专题与地质作用和气候专题的关联等。气候与河流、工农业、交通等关联,可以按图5进行。

地理高考是检验学生地理素养形成过程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只有教师宏观把握教材体系,微观处理主干知识,让学生正确掌握地理原理与规律,熟练图表与知识之间的转化,才能全面发展地理思维,切实提高学生地理技能,升华地理能力。通过对高三地理专题的图式、模式、对比、关联教学,最终能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共同繁荣”,让地理课堂更具旺盛的生命力。

上一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问题探析 下一篇:奥特曼的伤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