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研究

时间:2022-06-27 06:32:49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要求及特点,从教材理论及结合现场实际、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手段等四个方面讲述了提高矿井通风与安全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矿井通风与安全 教学要求 效果

“安全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煤炭行业所设的专业,其设置符合我国煤尘、煤矿瓦斯、水灾治理及开发利用对矿业人才的需求。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是在采矿专业基础上分离出来的一个新专业,是一个专门化方向。怎样让学生对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产生兴趣,怎样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成为每个教学工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笔者以“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探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及措施。

一、井下瓦斯抽采课程特点

“矿井通风与安全”通过系统介绍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管理手段,使学生得到全面学习和系统训练,初步具备运用基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完成培养安全工程专业高级管理人才所需矿井通风开发、利用等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

1.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性

矿井通风与安全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了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行业区域工作过程特点和职业教育认识规律的针对性。一是针对通风技术员、矿井通风工、矿井测风工等技术岗位,按照“一通三防”系统组成教学课程模块;二是充分考虑我省区域内的煤矿生产比较分散、生产规模大小不一、瓦斯涌出量大、通风风量大、通风系统区域复杂的特点,具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三是遵循认识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思路,以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实行项目导向,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2.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

教学安排分为校内和校外教学两部分。校内教学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通风技术单项测定、通风安全技术措施编制、通风设计优化等学习型工作任务,校外教学主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通风安全综合实训和通风设施的施工等技能性训练任务。以学生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通风测定报告、通风安全技术设计、通风安全技术措施及通风设施等成果为载体,使学习过程具体化,任务明确化,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二、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教学要求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以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较为抽象,但矿井通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又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具体实用,因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以下特色培育。

1.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自然学科特点,本课程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所有理论描述、技术操作、技术措施均强调实践运用,借助视频、动画、课件等多媒体手段,保证学生专业感性认识的建立,明晰所学知识与现场应用的对应。

2.强化实践环节

为实现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学校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通风实习一周,安排通风课程设计一周,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达到1:1。

3.夯实基础知识

为了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学校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为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继续深造夯实基础。

三、提高井下瓦斯抽采教学效果的措施

第一,课程源于企业又服务于企业,为煤炭企业通风安全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课程坚持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基于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和“教学做合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二,课程在煤矿通风安全专家指导下以“一通三防”岗位技能要求将矿井通风与安全划分为七大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知识、能力、素质组成,按照相应岗位的应知、应会归纳细化很多学习型工作任务,构成了面向工作岗位的内容结构体系。

第三,充分利用专业教学优质资源,组织教师和学生利用课程实习和专业社会实践学期等机会,以煤矿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先后完成了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矿井通风机性能测定、通风系统改造及优化等80多个技术服务项目,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四、结论

矿井通风与安全教学应立足专业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为基础,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培养学生对矿井通风与安全教学的兴趣,不但要使学生产生兴趣,而且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对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井下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管理手段和基础知识,学会矿井瓦斯、煤尘、水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其进行防治的理论和技术,并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坤.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旅游学刊,2008(1).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