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06-27 06:09:04

巨额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着稳定的贸易顺差,但是自2005年以来,顺差急剧增长,并且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和机电产品的出口。这部分出口更多是由外资企业带来的,尤其是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在中国投资建立企业将其自身的“出口”转移到中国所造成的。这种状况将会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众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例如:频繁的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等等。

关键词: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出口”转移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172-03

对外贸易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是毋庸置疑的。早期的重商主义提出“奖出限入”的政策,20世纪30 年代经济学家罗伯逊(D. H. Robertson)又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的命题,以及后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都在强调净出口对国民经济的强大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一定条件下净出口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的确如此。但是,净出口过快的增长同样也会带来一些棘手的问题。

自2005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4 221.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3.2%,居世界第三位;出口总额7 620亿美元,进口6 601.2亿美元,顺差规模高达1 018.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8亿美元;2006年仅1―9月份顺差就达到1098.4亿美元,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数字无疑给众多的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为理念的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喜讯。但是,除此以外,巨额的贸易顺差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是否应该让这巨额的顺差持续下去呢?下文就此作出详细分析。当然,我们首先要分析顺差的构成、来源和成因。

一、顺差的构成、来源和成因

(一)顺差的构成

1.从贸易方式的角度看顺差的构成

2006年1―10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4 249.5亿美元,其中:出口7 792.9亿美元,进口6 456.7亿美元,顺差1 336.25亿美元,远远超过2005年全年水平。

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占到53%左右,加工贸易顺差1 288.3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顺差仅为504.2亿美元,逆差全部来自其他贸易栏目,所以,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几乎全部来自于加工贸易。

2.从商品类别看顺差构成

从商品的类别看,机电产品的顺差最高,为778.8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70.9%;高新技术产品的顺差仅为172.3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15.69%(见表2)。

3.从企业性质看顺差构成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58.36%,其中,出口占57.86%,进口占58.95%(见表3)。外资企业投资进口设备211.78亿美元,占三资企业进口比重6.18%。2006年1―9月,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5 040.83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7.8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3 052.13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76.32%;加工贸易进口1 988.70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值的58.02%。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进口1 687.67亿美元,来料加工进口301.03亿美元。

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55%,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4.20%,加工贸易进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85.11%。

由表可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顺差较大。国有企业处于进出口总额处于逆差状态。这说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更重视利润的获取,而国有企业更重视机械和设备等资料的进口。

(二)顺差的地域来源

2006年1―9月份,我国最大的顺差国仍然是美国(1 022.1亿美元),其次是香港(1 007.6亿美元),然后是欧盟(623.4亿美元)。其中,仅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就达到总顺差的93.05%。除上述三地区以外,我国对其他国家大部分都是贸易逆差。这也就是说我国商品的出口地非常集中。然而,我国大陆的进口地也非常集中,主要是台湾地区(-486.4亿美元)、韩国(-337.8亿美元)、日本(-176.0亿美元)和东盟(-138.2亿美元)。所以说我国大陆进口的大部分产品来自亚洲,而出口商品主要销往至欧美地区。

(三)顺差的成因

1.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国家,工资水平、管理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很多出口企业凭借劳动力和成本优势所创造的低价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我国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同时,我国加工贸易的顺差比重2000―2005年分别占到总顺差的89.1%、91.6%、88.2%、99.3%、98.6%和78.2%,可以看出,我国出口顺差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廉价的劳动力为商品带来的成本优势。另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机电产品的顺差比重相当大,这源于20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先进技术的引进,同时,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所导致的。

2.日、韩和台湾地区将“出口”转移到中国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使中国大陆的顺差分别达到176亿美元、337亿美元和486亿美元,是中国大陆进口的三大来源地,分别占到14.5%、11.3%和11.0%。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顺差,部分的反应了这三地的公司前往大陆投资,委托中国制造。这些公司的营运有相当程度是从母国(地)进口零组件,在中国大陆加工、组装,最后成品不但出口到母国(地),也出口到其他地区。因此,中国出口贸易的巨大顺差中,事实上,包含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将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出口”到大陆的这一不可小觑的部分。

3.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以及外需强劲导致了顺差的不断扩大

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而使资本账户赢余不断增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而中国又利用外汇储备购买外国资产,相当于外资企业或跨国公司代替中资企业利用了中国储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注重的是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充裕,成本较低,商品的出口相对较为便宜,毫无疑问中国就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工厂。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强劲需求和过度消费拉动了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

二、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自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贸易顺差。但是,2005年贸易顺差剧增至1 018.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17.5%。很显然,巨额的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埋下了引发经济动荡的因素。

(一)带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可能

自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与此同时,国内需求却严重不足。因此,经济高速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是归功于进出口的增长。由于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国外较大的需求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带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另外,顺差提高了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从而拉动了经济增长。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面临的反倾销案件一直居高不下(见表4)。其根源就是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巨额的贸易顺差。欧盟的外贸政策本身就具有保护性的特点,同时,又由于欧盟内部国家的失业率较高,欧盟必然会采取较为严格的反倾销调查和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手段保护其内部国家的产业。事实证明,中国已经成为欧盟最大的反倾销调查国,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对欧盟贸易的巨大顺差,减少了欧盟自身的贸易顺差。而美国自1983年以来,对华贸易一直就处于逆差状态,并且逆差的金额越来越大。美国政府曾几次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解决逆差问题,更不用说采取合法的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的手段来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在表现形式上,除了过去的“两反一保”,还朝着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壁垒、竞争规则等方面扩散。

(二)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容易引起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

近几年,我国国内需求严重不足,为保证经济正常稳定的发展,众多的企业都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生存。依靠外部需求带动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因素。2005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发生结构性变化,外需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过分的依靠外需,使得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影响国际市场需求的因素太多,并且十分复杂,极其容易发生动荡。由于依赖度过高,一旦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国内市场,从而造成我国宏观经济的动荡。另外,我国的贸易伙伴过于集中在欧、美、日地区,这种贸易格局也使我国的宏观经济容易随这几个贸易伙伴的经济波动而波动。

(三)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升值压力

截至2006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9 879.2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6%,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贸易顺差的急剧增长既带动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强大,使人民币面临着又一轮的升值压力。另外,同美国巨额贸易顺差在谈判和贸易摩擦均无法有效地解决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必然寻求其他手段来解决。这其中迫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是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对减少顺差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也是自2005年7月人民币稳步升值以来,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扩大的原因。

(四)经济前景看好,外资的不断涌入不利于贸易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贸易顺差带来了经济的高涨,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必然会吸引国际投资。因此,贸易的巨额顺差带来了不断涌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见表5)。但是,外商投资注重的是利润,看中的是中国廉价的要素成本,因此,更多企业发展的是加工贸易,使中国为世界打工。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众多的措施来改变我国经济粗放、外延式的增长模式。但是,由于出口的快速增长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利润。在利润的驱使下,企业尤其是私企和外企很难也不可能放弃能够带来这种数量增长型出口,去追求内涵式的出口增长。这也是我国众多的出口企业驻足于目前的加工贸易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维持现状的形式极大地阻碍了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了75%,因此,贸易增长方式的改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加工贸易带来的利润使企业满足于现状,因此,顺差会阻碍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五)欧美国家对中国高技术出口设置的不合理障碍

一直以来,为了限制中国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发展,欧美等国设置了众多不合理的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向中国出口。

三、对策建议

(一)扩大出口,增加进口

出现贸易顺差似乎应该控制或者减少出口,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要继续扩大出口,尤其是高端产品的出口;同时,增加进口。从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重点应该逐步转移到怎样增加进口、改善进口商品的结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顺差和贸易摩擦的问题。但同时欧美等国应取消对中国尖端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为中国扩大进口创造条件。

(二)制订产业政策,激励企业创新

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低成本产品大量对外倾销的结果,但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全球产业向中国的转移,美、欧、韩、日等国对中国大量的投资造成了中国加工贸易空前的繁荣,赚取了大量的利润,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抑制了中国国内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取消针对FDI和出口导向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同时,分析找出我国的竞争优势、劣势产业,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产业,制订相关产业政策,抑制过剩,发展不足。对于一些落后的,依靠低价战略出口的产品则采取减少出口退税,甚至出口征税的制度,使其逐渐萎缩退出市场。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不应只满足于技术的引进和使用,更重要的是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激励企业创新,使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三)刺激内需,放松外汇管制

国内需求不足、资源供给不足、劳动力就业过剩的现状造就了目前外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从长远来看,国内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状况的改善,对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应该成为中国的政策取向。

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国非外贸企业的进口使用外汇仍然是审批制度,手续繁琐、耗费时间。因此,企业总是尽可能的减少进口。实际上,进口带来的不仅仅是表现为本国资源的相对节约的贸易利益,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而后两者所带来的对国民经济的利益要远远大于贸易利益,只是突显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已。

(四)完善企业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鼓励企业走出国门

巨额的贸易顺差带来了过多的外汇储备和众多的贸易纠纷。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进行绿地投资。正如日、韩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将其对欧、美的顺差转给中国一样,我国企业也可以采取“出口”转移战略。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既可以转移我国的出口顺差,同时,又不会减少外汇收入。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尽完善,因此,政府应加快速度完善保险制度,同时,给予海外投资的企业以优惠政策和信息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从而转嫁贸易顺差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与风险防... 下一篇:独生子女政策对教育性别差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