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预防与养护

时间:2022-06-27 03:22:12

试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预防与养护

摘要:文章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病害种类及产生原因,提出了一些养护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早期病害;预防养护

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的处治非常重要,它能减少后期的大中修次数和费用,并能保证路面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能力。对沥青路面出现的裂缝、坑槽、松散、变形等常见病害,应针对病害的产生原因,并根据路面的结构类型、维修季节、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及时进行处治。

1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病害种类和原因

1.1裂缝类

龟裂有轻、中、重3种程度,轻的缝细、无散落、无变形;中的裂缝明显、缝隙较宽,有轻度变形;重的缝隙宽、裂块破碎、变形明显。

1.1.1龟裂

1)龟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晚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沥青的老化和疲劳引起的,早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路基强度不够,如高填方路段,在填筑完成后,没有经过足够时间的自然沉降,就填筑路面。②面层强度不足,施工控制不当,致使路面压实度不足,矿料离析,在车载作用下,路面面层形成裂缝。③水损坏,由于第二条原因,使雨水透过面层,渗入到路基,使路基的强度下降,最终反映到路面上形成裂缝,变形成龟裂。

2)预防措施。①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合理的安排路面、路基的施工周期,使路基在碾压成型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后,方可进行路面的施工。②基层施工质量控制、一定要做好材料配比的试验,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集料中粗集料的含量,降低细集料的用量,使粗集料形成嵌挤,增大抗拉强度,同时,低的水泥、石灰用量还可减少干缩,基层碾压完成后尚未干燥时喷洒透层油,以保证基层有充分的水分起到养生作用,并且达到均匀的缓慢的干缩。

1.2.1纵缝

1)产生的原因。①旧路拓宽时,新旧路基连接布牢固,半填半挖路基的布均匀沉降。②基层施工与面层施工时,纵向接缝的接茬未能妥善处理。

2)预防措施。①路基施工时采用开挖台阶等方式,使新旧路基或半填半挖路基强度的横向过度均匀,使路基的相对沉降减小:亦可在新旧路基或半填半挖路基之间铺设一层土工格栅,以加强路基的连接。②基层的纵缝接茬处理。无论使采用以一台摊铺机分幅作业,还是采用两台摊铺机梯形作业。前幅的混合料压实时,不可全部压实,要留有不小于15cm宽松铺层,待后幅摊铺过后一起碾压,碾压要从一压实部分逐步以15cm的错动,碾压到新摊铺层,使纵缝连接牢固。当基层分两层或两层以上施工时,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20cm~30cm做成台阶式衔接。

1.3.1横缝

1)产生的原因。①路面设计不当,过车辆超载严重,致使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了基层的抗拉应力而造成结构性的破坏,形成裂缝。②面层温度收缩引起裂缝,沥青混合料的收缩系数为25×10-6~40×10-6。在冬季气温骤降时。所产生的拉应变可达到300×10-6~500×10-6。此时的应变。③路面基层的干缩和温缩两种应力叠加形成的基层裂缝,反映对路面上形成裂缝,这是路面横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

2)预防措施。①应密切配合做好超载车辆的治理工作,严禁超载车辆上路,避免对道路形成结构性的破坏。②沥青路面施工要根据规范要求,选择符合本地区道路自然区化的沥青或改性沥青,尽量采和开级配的骨架型密实结构,以提高面层的抗变形能力。③基层要增加粗骨料的数量,减少细料和粉料的用量,尽量使水泥的用量不大于5.5%,以减小基层的干裂和缩裂。③可在基层与面层之间设置土工织物,用以分担基层温缩和干缩的应力,以减小面层所受的反射应力,减少裂缝的发生。

1.2松散类

1.2.1坑槽

1)坑槽产生主要原因是在面层龟裂形成后未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也会产生坑槽。

2)预防措施。要加强路面养护,发现路面出现轻度的龟裂要及时处理,避免雨水渗入路面后,行车时产生动水压力冲刷油石界面,使油石分离,面层松散,加快坑槽的发展。

1.2.2松散

1)产生的原因。沥青质量不佳,或是施工中偷工减料,沥青含量偏少,使混合料的粘结力不足,在车载作用下开成松散。集料质量差,使集料与沥青的粘结力不足。混合料拌和是温度过高,拌和时间过长,使沥青老化,失去了粘结力。

2)预防措施。选择符合当地条件的优质沥青,拌和是控制好沥青含量。集料应选择亲沥青的碱性集料,如果,当地无碱性集料,在拌和混合料是要增加抗剥落济。以增加集料与沥青的粘结力。拌和是要严格控制拌和的温度和拌和的时间,普通沥青的老化温度是166.2℃,加热时,不得高于该指标。

1.3变形类

1.3.1车辙

1)产生原因。施工时,沥青混合料复压时碾压不到位,致使沥青面层的压实度不足,在车载作用下,沥青面层被压实,形成车辙。沥青路面在高温下软化,抗剪强度不降低,在车载作用下形成车辙。

2)预防措施。控制好沥青混合料的碾压,尤其控制好复压阶段,该阶段是整个压实过程中的关键。该阶段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路面的压实度是否能达到规范要求。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沥青标号,经济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选用改性沥青担高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

2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措施

2.1治路病害先治水。要保证公路工程、养护质量,首先必须先处理好水,故而公路扩建、改造工程的设计必将排水防护工程作为整个工程设计的重点之一,使地下水不得渗泡路基,地表水不渗透路面。在日常的路面养护中,应加强对路基路面排水设施的养护,路肩与路面衔接应平顺,及时排除路肩、路面积水,这样才能使路基路面长期处于干燥状态,使路基路面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

2.2定期检查,合理防治。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确定的依据是沉降值、弯沉、平整度等核定。可采用钻孔取芯的办法分析病害层次和处理深度,并确定专项处治方案,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维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局部出现裂缝,轻微沉陷,行车轻微跳车以及横纵接缝,柔、刚结合处(桥头搭板或沥青路与水泥砼路面接合处)出现轻微错台等,要列入预防性维修;对大面积裂缝,路基严重沉陷,路面坑槽超过8‰以上,要列入专项处治。对如何确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及时间,一般依据《养护技术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路面进行评价,路面评价指标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损坏分级、路面病害的破损率、路面强度、路面压实度检测和坑槽深度的检测。通过对路面评价,从而采取相应的如局部补强、中修罩面和彻底翻修等措施。

2.3严把设计、施工关。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必须严格规范进行设计,在设计上必须做到科学、严谨,设计资料必须与设计情况相符合,坚决拒绝“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和行政指令性设计,杜绝边施工、边设计和无设计施工的现象。

2.4依法治路,整治车辆的超限超载运输。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加速了公路路面的早期病害形成。公路管理部门要依据《公路法》及各省市与之相配套实施办法,加强对超限超载车辆的管理,实行计重收费,严重超载卸载放行,从而防止公路路面病害的早期产生。

2.5预防为主,加强养护。早期预防性专业养护该如何实施,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秉着科学规划、经济安全、便于操作的原则,尽快形成沥青混凝土路面预防性养护管理规范,并在实际养护工作中得以应用。

3结束语

要建立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法,科学地确定公路路面的养护对策,来提高养护质量,合理使用养护资金。并建立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处治,使路面的养护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孙禾,等.辽宁省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特点及养护对策的研究[J].北方交通,2008

上一篇:解析混凝土技术在路桥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探析大体积砼施工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