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东方蒙娜丽莎”

时间:2022-06-27 12:26:36

到了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天水,我惊喜地发现这是个青山掩映中的小城,人口不是很多,游客却不少,四周的绿色给人以满目的清凉,很是舒服,没有了身处人海中的那种压抑,倒是增添了不少的闲情逸致。

第一次听说天水这个地方,是在《三国演义》中。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传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此;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氏族在此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朝的先祖非子在此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赐姓为赢,封地为秦,于是,天水成了秦国的开业基地,后遂有“秦州”之称,汉武帝时建置天水郡,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在天水市有座麦积山,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景色优美壮丽,堪称天水绝景。西部“江南”美,却美不过麦积山。早就听说了素有“东方雕塑馆”美誉的麦积山,于是和同事一起,兴致勃勃地去朝觐麦积山。

形如麦垛的麦积山

沿着天水城区向东南方向行进大35千米,就到麦积山风景区入口了。这儿好多东西都很质朴、天然,植物种类很多,可以在不同的高度观赏到松柏、杨柳等树种,地上还有很多苔藓、矮草、小花,高低错落,色彩纷呈,十分好看。

汽车载着我们匀速前进,正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山势陡然一转,我们一直都没有注意的左面,突兀地冒出一座陡峰,壁立千仞,雄伟壮观。沿着渚红的颜色盘旋而上,在山顶矗立着几株万年长青的松柏。蓝天,绿树,红山,陡峰――猛然间让人愣神。孤峰在苍松翠柏、野花茂草间拔地而起,转眼间我已经来到了中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的脚下了。

麦积山,因其形状像堆积起来的麦垛而得名。五代著名诗人王仁裕在其所著《玉堂闲话・麦积山》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壮,故有此名。”

远远地就可看到那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走近一看,石像更是生动宏伟,让人不得不赞叹先人手艺的精湛。所有的石像、石窟均开凿在一座形如麦垛的山头上,因为这座山,也就有了好多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来,这里的人文之气就很浓厚。置身于山中,仿佛到了仙境,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跨度1600多年的“东方雕塑馆”

走近麦积山,抬头仰视,只见一垛壁立,崖面悬空,层岩压顶,山体倒竖,洞窟与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空中的栈道连接,这些蜿蜒曲折的栈道如空中飞龙般在岩壁上层叠,在山底下仰视这些栈道,你会认为这分明是鬼斧神功,哪里会是人类所为?

在山脚下,抬头望去,可以看见分外引人注目的东崖三大摩崖佛像,它们静立东崖1000多年,笑点迷津,俯视万善,送往迎来,就像整个麦积山的守护神。东崖三佛是麦积山的标志,中间为佛,高16米,两边各有菩萨像一尊,略小于大佛。麦积山大佛,肃穆庄严,当你在它脚下仰视的时候,震撼你的不仅是它的高大,还是一种摄人心魄的厚重。

登麦积山了,所有的心情汇聚成一个字――悬。我的心情一直都在悬着,那些什么北魏的雕塑,隋唐的遗存,两宋的遗风,都晃晃悠悠地闪过去了。上了栈道,感觉微风将我一身的污秽除去,岩壁间佛龛密布、造像万千,洞窟密如蜂房,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山头白云缭绕,周围群山环抱,林木茂盛,远眺远方,身心都在飞翔!

麦积山石窟同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山西云冈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莫高窟以其壁画而著名,龙门、云冈以其石刻闻名,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雕塑独树一帜,以石窟多、塑像完美、延续时代长久而被称为“东方雕塑馆”。

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脱落,但泥塑基本完好,有的泥质如新,坚如烧陶,可见古代艺术匠师们制泥技艺之高超。万佛洞第16号造像碑浮雕描绘的是释迦讲经说法,浮雕构图严谨,刻画细腻,人物各具神态,表情自然,非常传神。而壁画中无论描写从容前进的马匹、凌空翱翔的仙鹤,或是表现骑马作战、追逐野兽的场面,都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这类作品数量虽然较少,但那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和精细巧妙的构图布局,以及纯熟洗练的制作技法,在我国现存南北朝同期时作品中,也属佼佼者。

上彩不重彩,直接用素泥表现质感的独特方法,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麦积山石窟现存的绝大多数作品,原来都是上过彩的,只是由于当时的泥塑作品在最初塑像时,将衣服上的褶襞和身上的肌肉、血管等都用柔和、细腻的泥巴表现出来,因此,当原有色彩剥落后,仍显得质朴素净,富有雕塑感。部分作品由于泥巴的特殊处理,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现已具有明显的质感,甚至仍像新塑的一样。

佛之国度

说麦积山石窟是佛之国度绝不是虚话,这里的佛像不仅在风格上与中原佛像截然不同,且每尊佛像的神态与衣着、妆容都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是难得一见的人文遗迹!

麦积山的洞很多都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20~80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这些不同类型的幻窟龛崖阁,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甘肃建筑演变、发展的实物资料。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低处开始堆积木材,堆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故当地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就连美国首批游客在1947年《和平日报》中也称赞麦积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麦积山石窟的东崖摩崖大像、七佛阁、千佛廊、踏牛天王、43号窟、127号窟、133号窟、135号窟等都是较受欢迎的观光地,其中最出名的是第133窟――号称“东方的蒙娜丽莎”“东方的微笑”的北魏时期造像,其微笑安详神秘,引人驻足!133号窟9号龛内这尊小沙弥塑像,是北魏时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一个十三四岁、满脸稚气的小沙弥,正在听佛师绘声绘色地讲经,他俯首侧耳,双眼微眯,嘴角挂着微笑。看他这个可爱的样子,好像不是在听深奥的佛经,而是在想自己少年得意的心事,于是留下了这永恒的微笑。据导游说,几年前朱F基总理到这里看到这尊塑像时,弯下腰看了好一会儿,一贯严肃的他,竟也不禁发出了“咯咯”的笑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23窟内那对童男童女,他们的颈顶上各套带一个“长命圈”,这是陕甘一带农村常见习俗的生动写照。它们虽然出自1400多年前西魏的手笔,却使我们明显感到宛如现实生活中的孩子。这说明塑匠们在造像过程中,把民间的生活现状如实地带到佛窟中来,使神灵与人间化为一体,因而麦积山窟作品格外富有人情味和民间气息。

麦积山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万佛堂又叫“碑洞”,跨进门,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双手作接引之姿。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弥勒、沙弥、供养人的雕塑。天堂洞是两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间一尊,高1.95米,左右两尊,高1.28米,每尊像约有两三吨重。

石窟佛像的服饰非常华丽,每尊佛像的双肩之上都配有一条“飘带”, 一阵风吹过,那些泥塑的轻纱飘带,仿佛就要随着风飘荡起来。石窟的神像“以形俱神”,佛像面容俊秀,眉毛像弯月一般,两眼微微睁开,眼角稍稍上翘,鼻梁很直,双唇比较薄,嘴角向上扬,带着淡淡的微笑。真是“一看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来的时候看到远方有云雾缭绕的样子,心里还想着可以看到著名的“麦积烟雨”了,只是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云烟了。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特别是在烟雨蒙蒙的季节,紫红色麦积山在苍松翠柏的掩衬下,云雾缭绕,《广舆记》将“秦地林泉之冠”“麦积烟雨”誉为“天水八景”之首,希望下次有机会可以一睹其美景!

返回车里,我的心依然停留在那绝妙神奇的佛国世界里,近日来的浮躁郁闷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超然宁静。那历数不尽的精美造像、寓意深远的佛法故事、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为我这次天水之行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麦积山石窟,是佛从遥远的西域走向中原,留在西北的一个巨大脚印。千年的静寂,凝重的过去,让我深思,也许,做一个麦积山石窟壁画里高髻细颈削肩的女供养人或击鼓的伎乐,也是幸福的……

构思巧妙的“散花楼”

东崖的石窟以涅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窟前有4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成的,属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

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距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该崖阁又称“散花楼”“上七佛阁”,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寥,始建于北周。

在七佛阁前廊凭栏倚立,你就会看到美丽的纸片纷纷扬扬、徐徐飘落,据说,这是由于佛在此散花,将带给人好运和祝福。将五彩缤纷的纸片撒向空中,奇妙的是,顷刻之间,这些纸片又争先恐后地向上飞升,升至一定高度后才慢慢向下散落四方。这一奇观,民间流行的美丽传说很耐人寻味。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七佛阁为“散花楼”。

上一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收藏作品 雉科(上) 下一篇:住房保障制度比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