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气相求 第3期

时间:2022-06-27 12:17:20

杂志社坐落在二环路以内,算是中心地段,但是没有气派的门脸、豪华的装饰,如今的知名度也远非大公司大商厦可比,要找到也不大容易。可是,一大早他就找到了这里。

我大概是他见到的第一个上班的人。还没有待我看清是谁,他便从台阶上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同志,能卖一本第四期杂志给我吗?”这位不称人“先生”的年轻人,引起我的注意:

“自己看?”

“嗯!”

“进城打工的?”

“嗯!”他的钢针似的头发,他的风霜的脸,他的开着第一个扣的领子以及里面的一系列发污的领子,让我一猜就着。他说他叫李心华,山东鄄城人。读高中的哥哥常常买《中国青年》杂志,他也跟着看。后来他自己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荷泽中专复读时,借了张借书证常去图书馆看。大学梦没做成,便进京打工来了。

“我喜欢这本杂志,里面的思想跟我比较接近,我每期都买,这一期不知怎么跑遍了海淀也没买到,就打听到你们这儿来了。”他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钱来,问能不能订一个季度。“最近手头紧”,他不好意思地解释了一下。发行处的同志在记录他地址的时候,用眼神征询我,希望我能发个话,免了他的刊款。我没答应。我历来认为,年轻遭遇艰苦,并不一定是坏事;而艰苦不坠青云之志,则更是人生一大财富。我们不能以一点点儿小钱,冲淡了人家追求的乐趣,更没有怜悯的资格。我更认为,在今天的打工队伍里,潜龙卧虎者众,成功系数最大的,要数那些有追求、有理想、能咬牙挺过来的高中毕业生。我很想同他细谈谈,但他急着要去上班,相约以后再谈。

再次见到李心华,是半年以后。我问他为什么找他几次都不给回音,他说一直在换工作,如今安定了,在一个自行车店搞供销,很受老板信任。“现在自行车不好卖,老板让我们到街头摆摊,结果你猜怎么样……”他饶有兴致地告诉我,有人趁机把几十辆自行车卷走了,老板一气之下几乎辞掉所有的人,只留下了他,因为见他老实,还为他安排了宿舍。我想把话题引到我的兴奋点上来,一个进城务工的青年,何以把《中国青年》杂志引为思想的知己。他说,他喜欢思考,从中学开始就写日记,他发现许多问题可以从《中国青年》杂志上得到答案。比如做事,总要有个目标,我出来打工是家里穷,母亲有病,5年之内先挣点钱,同时积累些经验,以后我要搞管理;赚钱不能什么钱都赚,还要讲道德,讲仁义,做人也是这样。他说像卷走老板车这种事,他非常气愤,是给民工丢脸。说到这里,他不由得脸一红:“其实,这些都是你们杂志上讲的,所以我喜欢看。”

我实在记不清我们杂志那一期那一页讲过这些东西,李心华总用“总之”“总起来”的字,概括他从《中国青年》所受的影响,这使我想起“同气相求,同声相应”这个老词。是的,一份杂志也同一个人一样,也有它的性格、它的品位、它的价值追求、它的“人格”魅力,读者总是在自觉不自觉中作出必然的选择。为了这位可爱的小伙子,我们要坚持我们杂志的性格。

上一篇:今天,我们还能“消化”保尔吗? 下一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我们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