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再自由一些

时间:2022-06-27 11:59:53

读完禹九同志的文章“他们为什么不走上工作岗位?”后,使一个即将从大学毕业的我引起许多感想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暑假以后就定上工作岗位。这对于我们毕业生确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走向生活,这就意味着几乎将要一辈子从事一件职业。富于幻想的青年,自然会有许多想法和打算。可以肯定地说,每个毕业生都会考虑这个有关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的。所不同的只是大家考虑的出发点和程度有差别而巳。有人在考虑个人愿望和要求时,能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愉决地服从国家的调配,在去年毕业的同学中大部分是按时走上了工作岗位的。

也有的在提出个人的要求和希望时,不是把祖国的利益同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而是片面地强调了个人利益。因而产生了禹九同志所报道的不走上工作岗位的现象。这种近乎无理取闹的,东挑西选,永无满足的做法显然是十分荒唐的。我以为这样的人无论到哪儿,都是不会满意的,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希望他们及时回头,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节奏合起拍子来。

我觉得禹九同志的文章,总的精神是正确的。它及时地揭露了我们生活中的黑暗面,从而提醒了大家,尤其是我们即将毕业的数万大学生。但我感到文章还有欠缺的地方,这就是文中举例不是“典型化”的,而是较极端的例子。因而它的说服力就不够强。其次,我以为在分析这些不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志(其中还包括青年团员)的原因,除掉主要的是强调个人要求之外,是否也研究一下其它的情况呢?我们知道,在去年毕业生分配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批的不走上工作岗位的现象。几乎全国各个大学都有。甚至有的学校人数竟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这到底为什么呢?都是个人利益重心吗?据我观察却不尽然。事实上有些用人部门在分配工作上的和命令主义(这是一对双生子!)所造成的一些不合理分配现象,引起了人们正常的气愤。比方某省教育厅竟把高师毕业生当威“剩余物资”到处推派。美其名为“国家需要”。而事实呢?人到当地后第一句欢迎辞却是“我们这里根本没向厅里要人。”“不过既然你来了,我们想想办法就是”。而外省和某些高师呢,却大缺其人!此外对有的病号漠不关心,而要求照顾爱人的则被学校人事处回之以“你还年青,转移目标还来得及!”采取这种恶劣的手段,怎不使人伤心和愤慨呢!

当然,这也是极端的例子,值不得我们大事宣扬。但在禹九同志的文章中,对于分配工作中的缺点只是一带而过。这对于那些一直不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我院至今仍有四五个没走!)思想问题没得到解决,反而可能距离越来越远。人们要求的是除了批判不服从分配的错误之外,适当地揭发分配工作中的坏作风,我想会公平些。那样对各方面都有好处。

毕业在即,每天大家的话题都很自然地落在分配问题上。有的备准服从分配到任何地方去,这是主流一面。另外也有一部分做着各种各样的打算。但总的来说,每个毕业生都愿意工作的,只是各人的要求不同而已。对待这些同学,我认为不宜一概扣上个人主义帽子。因为其中也有“誓向不合理分配现象斗争到底的勇士”。如果再有胡乱推派现象,这些同志将坚持不走上工作岗位以表示抗议,来维护国家真正的利益(这应同禹九同志文章中的例子区分开来)。对这一点,在团组织生活会上或班会计论会上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但是,不走上工作岗位这件事本身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是否可以研究出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来。我想就技术上对毕业分配工作提供一点建议,请有关部门参考,研究,采用。

这个办法也许可以防止过去那种硬性的“分配指令”,避免盲目分配及其带来的命令性方法。无以名之,暂称“自由选择分配法”。这里“自由”二字是相对的,并非漫无边际的自由。它对于被分配者来说,提供了较多的选择的机会。做法是:主管部门事先了解有什么单位需要人,然后根据专业性质把总的方案交给学校,再由学校设立的“毕案生分配委员会”参照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条件等做好通盘安排,每个毕业同学给予三个左右的岗位作选择。这样,每个毕业生就有范围较广的机会选择比较适合他,心愿的地方。再加上同学间的彼此协商调换,机会就更多了。它既是国家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人的要求。这个比较民主的分配方法,有它的优点,也有小的缺点。比方碰上需要的单位少于或等于毕业生专业的人数时,就不能采用这个办法。但国家需要数总是要超过毕业生人数的,估计问题不大。

此外,是否还可考虑允许毕业生自己找工作?假如每业同学知道某单位需要人,而该单位衡量该生条件同意他去,学校分配工作时就应该允许他去,因为某单位需要人也就是国家的需要。

末了,我深信今年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一定会很好地同国家人事部门合作,使分配工作顺利进行。如果能把今年高教部在招生中的民主措施的精神,即尽量按照新生(毕业生)的志愿进行分配的话,将对全体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是极大的鼓舞。

上一篇:为什么放映“五四”以来的影片? 下一篇:思想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