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东亚货币“蛇形曲线”

时间:2022-06-27 06:31:49

共绘东亚货币“蛇形曲线”

确保在整条“蛇”受到袭击时,其他“部位”能够及时予以支持

全球金融动荡已经提醒东亚地区:到了该反思本地区货币体系和金融架构的时候了。

关于东亚货币合作的讨论往往会停滞不前,这主要是因为东亚地区和欧盟有很大的不同。没有统一的货币,各国的政治差异很大,使得东亚地区目前还没有经济一体化协议,更不用提货币一体化了。可以理解的是,每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在跨国货币合作方面,放弃自己在汇率决定和货币政策方面的。尽管如此,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历史仍然可以给东亚地区诸多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在货币合作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体迅速启动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重组,改革各自经济金融系统的弱项。目前,几乎所有的东亚经济体都已经采纳了浮动汇率制度,只剩下香港还在维持联系汇率制度。今天,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这些储备投放在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市场上。这一局面已经部分造成了全球失衡,更大的问题在于,在这种全球金融新秩序下,全球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应对类似1997年那样的危机。

有人建议亚洲也应该构造一个“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 Unit)。我倒是觉得,东亚的九个经济体(印尼、中国、中国香港、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已将他们的货币按照“蛇形”(snake)结构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结构,类似于欧洲在上世纪70年代建立的非正式的欧洲货币体系“蛇形曲线”。

这种汇率变动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

东亚货币同步变动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亚洲制造业的全球供应链结构,正是这一结构推动了亚洲地区的贸易一体化。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地区的货币都是钉住美元的。当时,美国是亚洲产品的最终消费者,美元也是亚洲地区贸易与投资的主要结算货币。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元似乎可以挑战美元的地位。1985年的“广场协议”促使日元一次性升值,这一举措使得日本的国际收支出现了短暂的泡沫,不久,日元又开始大幅贬值的过程。日元最终并没有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货币。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就如同一队有序飞行的雁阵突然遭遇了老鹰的袭击,雁阵一乱,每只大雁就被各个袭击。鉴于此,目前东亚经济体不再单单将美元作为参考货币,他们也会关注欧元;更重要的是,东亚经济体开始尝试与本地区的其他货币保持联系。

目前,全球汇率制度正在从一种储备货币制度,转向两种储备货币甚至多种储备货币的制度。东亚地区面对的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究竟该采取哪种汇率制度?

一个务实的答案是:不应该维持某一种固定模式,而应该根据彼此的货币如何变化来应对。目前,处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东亚经济体相互盯着对方来制定汇率政策。事实上,这就是一种亚洲的“货币蛇形曲线”(Asian snake),只不过没有正式的文本协议而已。

那么,正式的协议是否有必要呢?最有效的规则是所有人都遵守它。东亚的各个中央银行只需要承认这个“蛇形曲线”的存在,并且达成某种协议,以确保在整条“蛇”受到袭击时,其他“部位”能够及时予以支持。这种合作模式,既能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又不会损害各个经济体的。

如果东亚各个经济体的政府和决策者能够在思路上实现这种突破,那么,下一步就可以建立某种正式的货币合作协议框架;这实质上可能就是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sian Monetary Institute)。可以用以强化地区对话,保持本地区各个中央银行在制定汇率政策方面的灵活性。最终,也有助于形成亚洲地区的央行――在本地区某个经济体出现金融或者国际收支危机时,能够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这种制度建设框架,因为没有僵硬的规则条文,较容易启动,并且在后续工作实践中逐步调整。通过这种“货币蛇形曲线”,东亚的央行可以学会共处,并共同应对潜在的投机性袭击。通过更强的监管合作,东亚地区也可以一道识别本地区的偿付风险。

地区间和全球性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十年前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虽说是一场地区性的悲剧,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幸中的万幸在于,亚洲的危机只是全球经济金融边缘地区的危机,欧美这些中心地带在当时仍然相当稳健。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开始遭遇了真正的大不幸。眼下是讨论地区间和全球经济金融架构改革的时候了。■

作者为《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香港证监会前主席

上一篇:悬崖边上的花旗 下一篇:豪宅如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