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种方式丰富社区新闻素材来源

时间:2022-06-27 04:45:56

以多种方式丰富社区新闻素材来源

摘要:近年来,国内不少报纸纷纷增设社区新闻版,将新闻触角延伸至普通市民身边,使报纸的地域化信息满足读者对于接近性的需要。然而,在大幅报道社区有趣事、感人事、烦恼事的同时,还应避免报道内容的同质化。这篇论文意在探讨多种方式丰富社区新闻的素材来源,确保报道内容的多元化。

关键词:社区新闻;接近性;素材来源;读者互动;策划

中图分类号:G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144-02

社区,是邻里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与每一位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层组织,也是社区新闻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当前,中央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增强普通百姓的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基层社区正是民生新闻最真实的反馈平台。

社区新闻天然地具有接近性的特点。近年来,国内不少报纸纷纷增设社区新闻版,将新闻触角延伸至每位普通市民身边,使报纸的地域化信息满足读者对于接近性的需要。然而,在大幅报道社区有趣事、感人事、烦恼事的同时,还应避免报道内容的同质化,力争以多种方式丰富社区新闻的素材来源,确保报道内容的多元化。

一、贴近生活深入采访 来到社区群众身边

关注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关注群众所遇到的问题,才能使新闻宣传工作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新闻记者必须时刻牢记“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触摸到真实的社会面貌,了解生动鲜活的百姓生活,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增强新闻报道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每位读者,在党和群众之间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体现舆论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报纸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地特色,突出民生新闻,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具可读性、实用性的社区信息。

“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实际上是指新闻事件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密切程度,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1]社区新闻不同于突发性的热线新闻,不同于监督性的负面报道,也不同于政策性的时政报道,它就真实地发生在你我他的身边。社区新闻的关注点始终紧紧锁在社区居民身上,或感人肺腑,或轻松幽默,或左右为难,或趣味十足,亲和力和感染力就是它最突出的报道特点。群众利益无小事,报纸若要在社区新闻上做文章,就必须情系群众,以百姓情怀叙述百姓身边的点滴事。

这就要求记者深入到基层百姓当中去,与居民零距离交流,听取居民真实心声,宣传社区感人事迹,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发掘鲜为人知的新闻线索,这样才能采访到大量鲜活生动的社区新闻。

《武汉晚报》、《北京青年报》、《都市时报》等纷纷组建专门的社区记者团队,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按城市区域的东西南北安排相应的社区记者,并将记者的手机号码刊登在社区版面上,方便社区居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所属辖区的社区记者,讲述他们最关心的生活话题、表达他们最真实的意见和看法。记者在“驻扎”社区过程中,逐渐将自己融入社区中,有的记者甚至已成为社区的“编外工作者”,积极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2]《西安晚报》则深入社区召开“社区交流会”,邀请热心居民座谈,与新闻采编中心负责人、社区记者深入交流,既拉近了社区读者与报纸的距离,也开拓了社区新闻线索来源。

二、广邀社区信息员 开拓信息反馈渠道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3]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媒体受众群体已不再拘泥于被动的接受形式,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发地、主动地提供新闻信息,参与新闻传播,这不仅有利于创新新闻传播形式,还有利于激发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广州日报》、《新民晚报》、《西安晚报》、《江淮晨报》等都曾在市民中广泛招募社区通讯员或信息员,发动社区居民将身边发生的感人事、新鲜事、麻烦事、有趣事及时反映给报社。社区信息员不仅可以提供线索,还可以和新闻记者一起深入社区进行采访,或直接为报纸提供文字、图片等新闻稿件。报社根据信息员提供的信息含量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社区信息员积极向报社提供有关社区的新闻线索。从社区人物、社区趣事到水电气暖、物业管理,从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到养老育儿、婚恋情感,都是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身边事。报纸版面可设置相应的栏目,诸如社区人物、身边趣事、生活小烦恼、帮忙打听等,供社区信息员参考,使他们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信息进行分类。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社区信息员并非人人都适合。他需要关心民生话题,热心社区事业,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熟悉本社区的地理环境、人员构成、文化氛围等,最好懂得电脑和互联网的操作应用。社区信息员虽有热情,但毕竟与专业新闻记者不同,他们对新闻知识和角度把握的欠缺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大量的社区信息员陆续到位后,报纸应进一步组织社区信息员进行新闻采访和写作培训的集中培训,提升社区信息员的新闻敏感度,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到新闻的最佳切入点,增强社区信息员的工作效率,使“社区新闻”这一招牌真正深入人心。

三、精心策划细心组织 构建读者互动模式

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扩大受众范围,拉近报纸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不仅采访记者要深入社区,而且整个社区新闻版面都应当大力向社区推进。从前期的策划、选题,到采访方式,再到后来期的版面包装,报纸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可以渗透到每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项资源,加强互动的传播效果。新闻采编与报纸的经营拓展有机结合,更能突出品牌策划力量,吸引更多读者关注,扩大社区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如《燕赵都市报》开展的“寻找拥有稀罕姓氏的你”“梦想一日游”“社区捐助”“百岁老人谈健康”等,直接贴近百姓生活,报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可读性,结合实用服务性,使读者更加乐于接受。《楚天都市报》社区版启动“记者进社区”挂牌服务后,每周定期邀请各城区和社区相关部门人员进社区,为社区居民面对面服务,现场回应居民遇到的种种问题,并与有关部门联手举办“江城十大特色社区”评选活动。通过社区之间的评比,展现社区完善的功能条件,了解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状况,评比社区硬件设施和周边环境的同时,展示出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树立文明社区榜样,对城市社区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跑腿记者”深入社区发掘,还是社区通讯员积极提供,或是通过事先谋划、层层推进的读者互动活动,灵活多样的社区新闻报道形式源于取之不尽的社区新闻素材。新闻工作者应本着为读者服务的新闻理念,认真听取居民心声,帮助居民排忧解难,宣传社区感人事迹,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以强烈的媒体责任感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文明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小霞.拓宽信息通道 搭建互动平台[J].新闻战线,2007(7).

[3]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中国“客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及创新 下一篇:透视“丰田召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