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诉人素质的提高与公诉工作机制的创新

时间:2022-06-27 03:53:54

论公诉人素质的提高与公诉工作机制的创新

摘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辩护制度、证据、简易程序、审判程序等方面对公诉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提高了公诉机关的办案要求,加大了公诉人的工作量,为了适应新《刑事诉讼法》的施行,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和价值,维护检察机关的威信和形象,公诉人有必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公诉机关也应当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公诉;素质;创新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终于尘埃落定,全新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刑诉法的修改涉及整个刑事诉讼环节,对公诉工作、公诉人甚至整个公诉体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有必要对新刑诉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深刻的解读,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立法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更好地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履行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职责。

一、新刑诉法对公诉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冲击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提起公诉是检察机关最重要的法定职能之一,公诉案件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的口碑与形象。新刑诉法对公诉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正面有负面,有挑战也有机遇,无论是对公诉工作机制还是对公诉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刑诉法对公诉工作的正面影响。

1.证据制度的完善和侦查手段的丰富有利于公诉机关更好地指控犯罪。

新刑诉法丰富了法定证据的种类,将辨认和侦查实验笔录、电子数据纳入“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行政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同时明确了侦查机关可以“提取指纹信息、采集血液、尿样等生物样本”,上述证据种类及侦查手段的扩大,使控方指控犯罪的能力有所增强。新刑诉法在第五十三条首次将“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均已排除合理怀疑”明确为“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实践中有较之以往更强的可操作性。

2.审判制度的革新使公诉人在审判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新刑诉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了审前会议制度,开庭前,审判人员可以组织所有诉讼参与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这便于公诉人在庭前获知辩护人的主要辩护意见,为庭审作好充足准备,实现更好的庭审效果;第一百九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不仅要对与定罪有关的事实和证据进行辩论,也要对与量刑有关的事实和证据进行辩论,使公诉机关在量刑上有更多发表意见的机会,也有利于公诉人对宣告刑实行法律监督。

(二)新刑诉法对公诉工作的负面冲击。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证人出庭制度的确立对公诉人把握、分析、判断证据的能力和庭审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刑诉法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五十四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从积极意义上来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加强了侦查机关取证的合法性、文明性,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程序公正,保障了言辞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从立法上遏制了刑讯逼供及其他非法取证行为,但另一方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公诉人把握、分析、判断证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刑诉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证明”,公诉人承担了证据来源合法性的举证责任,在对证据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审判过程中,一旦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被认定非法而遭排除,极可能使整个指控犯罪的证据锁链被削弱,如果被排除的是定案的关键证据,案件的败诉风险也会加大;此外,非法证据出现在公开的庭审中,公诉人的执法能力和业务水平也会受到公众怀疑,有损检察机关的形象,因此,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如何认定非法证据,如何排除非法证据,如何应对非法证据的庭审调查等,无疑对公诉工作提出了挑战。

2.辩护制度的完备催生日益激烈的控辩对抗。

新刑诉法在辩护制度上与修订后的《律师法》进行了衔接,将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就可以“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自案件移送审查之日起 “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有关证据,“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上述规定对公诉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过去公诉人掌握证据的时间早于辩护人,接触证据的范围也大于辩护人,这一巨大优势使得公诉人有更为充裕的准备时间,对证据的理解和运用更深刻、透彻,对瑕疵证据也能够及时补救,新刑诉法施行后公诉人曾经掌握的证据优势不复存在,可以预见,辩护制度的完善必将催生更加激烈的控辩对抗。

二、公诉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应对新刑诉法的基础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其法,尤贵有人。”公诉人是公诉队伍的主体,是指控犯罪和诉讼监督的直接承担者。新刑诉法在实践中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广大的公诉人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素质。

1.公诉人必须牢固树立控辩平等的人权观念。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础价值,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境界,新刑诉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第二条,确立了我国刑事诉讼重视人权保护的基调,保障人权是与惩罚犯罪并重的刑事司法目标之一;第十四条明确司法机关有“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不仅如此,新刑诉法还在第四十七条赋予辩护人、诉讼人控告申诉的权利,“辩护人、诉讼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有权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人民检察院对申诉或者控告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这就要求公诉人牢固树立控辩平等的人权观念,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尊重辩护人和辩护权,彻底摒弃高高在上的作风。

2.公诉人应当提高证据审查的认真度和分析、判断、运用证据的能力。

公诉案件审查就是对侦查阶段收集的所有证据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审查判断,从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等方面审查“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有效,关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最终处理结果。审查过程中,公诉人应当全面审查有罪、罪重证据,以及无罪、罪轻和瑕疵证据,对核心证据、矛盾证据必须必须逐一复核、补充、补强,对非法证据坚决排除。注意收集证明侦查活动合法性的相关证据,如审讯有法医在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过身体检查的,要留下文字依据;讯问笔录中不仅要记载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对无罪辩解更要详细记录等。同时新刑诉法将“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规定了鉴定人需要出庭接受询问的条件,公诉人需要在审查中对鉴定意见进行更严密、更细致的审查。

三、公诉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是应对新刑诉法挑战的重要手段

1.建立常态化的侦查人员旁听庭审制度。

当前的刑事诉讼中,侦查人旁听庭审是较为少见的,新刑诉法提高了刑事证据的标准,规范了侦查机关的取证行为,明确了严格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对侦查机关的取证能力和取证水平是极大的考验,笔者建议,公诉机关应当牵头建立常态化的侦查人员旁听庭审制度,让侦查人员观摩庭审全过程,切身感受庭审,对刑事证据如何运用产生直观的认识,了解辩护人的辩护思路和对证据的质疑方向,建立宏观的证据意识,从而在以后的侦查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侦查人员旁听庭审的“身教”形式较之以往公诉引导侦查的“言传”形式更有利于提高刑事侦查水平。

2.逐步建立公诉引导侦查的大控方格局。

控辩关系的变化,对公诉部门审查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然导致侦控关系的变化。侦控关系的变化要求侦查取证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指控工作的需要进行,要求审查工作应当向前延伸,公诉部门在侦查取证活动中应进一步发挥积极性的引导作用,侦查机关应当按照公诉机关指控犯罪的需要准确、全面地提供证据。目前,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无法调控或调控不力的状况,已不能适应律师法修改带来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公诉部门应当以新刑诉法的施行为契机,加强与侦查机关的配合和协调,统一思想,探索新的、有效的公诉引导侦查机制。比如对侦查机关侦查的重大疑难案件,公诉部门应提前了解、提前介入,受理前掌握影响定案的证据情况,引导侦查机关全面、依法收集证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从实体与程序全方面规范侦查机关执法行为,“加强对侦查取证的引导,杜绝非法证据,防范瑕疵证据”[1],使侦查机关能够以公诉的角度及时收集、审查、固定证据,使每个证据都能达到庭审要求;加强与侦查机关统一执法思想,统一刑事政策、统一刑事证据证明标准、统一国家公诉任务理念,建立侦、捕、诉一体化大控方格局,共同完成指控犯罪、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目标。

注释:

[1]卢乐云:《严格证据标准是我国公诉证据观之基石》。载公诉理论与实践,彭东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16页。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2]童建明主编,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4月版。

[3]彭东主编,公诉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2月版。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检察院,天津 北辰区 300400)

上一篇:我国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下一篇:从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谈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