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实现角色转换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2-06-27 03:13:34

大学毕业生实现角色转换的有效方法

作为刚刚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经历选择与被选择的矛盾冲突过后,无论满意与否,最终都将选定某一职业,开始迈向社会,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这一转换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角色转换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事业的成败。有些毕业生能很快适应这种转变,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也有一些毕业生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然不能适应新环境,这实际上是一个角色转换过程中角色不适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掌握角色转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尽快帮助毕业生适应新的角色,是高校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换的认识和定位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在不同的时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都会经历角色转换阶段。社会学认为,角色转换是人们伴随着身份角色和社会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换,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角色转换就是从大学生的身份和社会位置转为社会公民(职业者)的身份和社会位置时所发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换。

任何角色的扮演都是一个过程,都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阶段,而角色转换同样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它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的理解;角色实践也叫角色行为,它是角色扮演者的实际活动和行为,是角色领悟的发展。如果说角色期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外在的力量,那么角色领悟则是一种个人意识,是角色的内在力量,而角色实践则是由个人意识转变成个人的社会行为过程。因此,人们在实现其社会角色和角色转换时,不仅要受制于外在力量―-角色期待,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内在力量---角色领悟,只有将其内化转变成个人意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实现较好的期待效果。

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社会角色转换不是瞬间发生和完成的,而是要有一个过程。当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发生偏差时,就会发生角色不适的问题,使得这一过程迟迟得不到实现,发生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严重的甚至发生角色崩溃。应届大学毕业生刚刚告别校园踏上社会,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工作中无论在业务能力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缺乏必要的经验,有待磨练中逐渐成熟。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角色转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大学毕业生角色转换不是一帆风顺的,当角色转换遇到困难时,就会发生角色不适的问题。当角色不适占据了新的社会位置,使之不能进入新的角色或不能退出原有角色时,就会陷入来自外部环境和自我内部的心理压力及情感矛盾。目前,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狂妄自大的“唯我”心态。面对社会,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具有很多优良条件,因而盲目自信。到单位后往往眼高手低,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会得到重用,轻视一些细小的基础的事务,不屑于与人合作,不虚心向别人请教,结果是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与周围同事的情感交流也在不知不觉中筑起了一道屏障。

2、自卑畏惧的“无我”心态。这部分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时表现出自信心不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参加工作后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缺乏创新的胆量和参与竞争的气魄,导致工作打不开局面。

3、信赖盲从的“唯他”心态。部分大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思维方式,茫然不知所措,表现出遇事随波逐流,或见到上级事必躬亲,从而给人留下开拓性、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差的感觉。

造成上述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评价,对自己既未弄清楚“我是谁”、“我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谁要我”、“要什么”。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大学里学习优异,就以为自己什么都行,在实际遇到困难时,唯恐别人笑话而不愿虚心请教。其次是不能客观处理理想与现实目标的差距。大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理想与抱负。但事实上,择业的艰难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许多时候不是自己选单位,而是单位选毕业生,并且用人单位提出的种种条件和要求,更让“有抱负”的大学生难以接受。当理想目标与现实冲突时,这些学生就觉消沉失落,不愿意接受现实环境中的人和事。再次是缺乏必要的锻炼和社会实践。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直身处“象牙塔”,基本上处于依赖家长,与社会隔绝的状态,对社会缺乏了解和认识,因而,当面临社会选择时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就可想而知了。

三、大学毕业生实现角色转换的有效方法

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有些不适应是自然的,应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加强角色转换意识,积极缩短适应期,而不应因此而造成职业心理障碍,失去信心。如果把求职比作职业生活的序幕,那么就业才是正剧的开始。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舞台之初,仍需通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阶段来实现角色转换。

1、在角色期待阶段,立足现实,增强独立意识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尽快从对大学生活的沉湎中解脱出来。学生时代相对单纯、自由,学习生活上依赖教师和家长,工作后大学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人们也开始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这就要求大学生有独立意识。

2、在角色领悟阶段,虚心学习,树立岗位意识

大学毕业生作为职业岗位的新手,必须充分地了解和熟悉工作环境的情况,工作对象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对新工作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应主动地关心和搜集有关信息,比如本职业的传统和现状,本单位的历史和前景等等。在工作之余,应主动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交往,了解情况;对本职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尽早有针对性的注意积累,这样才能在适应角色上领先一步。

3、在角色实践阶段,大胆实践,加强协作意识

大学生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还是一个新手,面对许多实际工作,缺乏经验和办法,但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退缩,相反应打破大学生是“时代骄子”的说法造成的心理压力,敢于实践,善于请教,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最终充分发挥出知识上的优势。在角色实现过程中,良好的同事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学习时代,同学之间虽然也有一定的协作,但完成学习任务主要还是靠自身的努力;而在现代的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中,集体的协作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很快地适应这种协作关系,就难以处理好同事间的人际关系,难以在工作中打开局面。因此,增强协作意识,不但对更快、更好地完成角色转换,而且对今后的迅速成长,走向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4、合理流动,促进角色转换

在我国,个人的职业岗位是相对稳定的,许多人第一次选择的职业成为其长期从事的职业,甚至是终身职业。在这种条件下,就业以后,人们往往立足本职,努力做好工作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但也应看到,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社会分配角色逐渐减少,职业流动也越来越频繁。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变动,也是角色转换的过程。当一个人不适于在原岗位上发展时,也可以另辟蹊径,转换职业,寻求新的目标和新的成才道路,去创造出新的业绩。人不适于某个单位,可能有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有单位本身或领导的问题。有时,人在某个单位处境不好,难以发展,是条“虫”,但换了个环境,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就成了“龙”。人,正是在对环境的积极适应、主动寻求和进行力所能及的改变过程中,才使自己强大有为的。合理的职业角色转换不仅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符合个人追求成就的愿望。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流动都是合理的。合理的职业流动能够促进角色转换,反之将使角色转换发生障碍。合理的职业流动是指由于个人的能力不能发挥,或确实不适合某一职业而流动。但是有的流动却是受社会环境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从众心理,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样的流动仍然不能解决角色的适应问题。因此,选择应当是审慎的,盲目的非科学的强迫性转换,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对个人的角色适应也是不利的。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

上一篇:民营建筑企业基层组织治理的意义及途径 下一篇: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