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空白资源 开展习作教学

时间:2022-06-26 05:33:54

依托教材空白资源 开展习作教学

培养想象力,奠定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习作能

力的重要指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它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当然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的精心培养。

由于语言艺术具有形象的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的特点,使文学作品突破写实的局限,而更多地介入了作家的主观创造。同时语言的概括性特点也决定了语言永远无法穷尽人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

语言艺术的意象性、概括性在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诗歌中省略和跳跃可以造成语言空白,诗人常故意省略意象之间一些过渡的叙述或关联词,把表面上不在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建构成有间距有层次的画面。这种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就需学生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这些空白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丰富资源。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训练,才能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的想象空间一旦真正的开启后,其想象的丰富多彩是难以想象的,踏一叶能闯大海,驾片云敢游太空,睹今朝就畅想未来……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就会在你的作品中表现无遗。

链接生活,积累素材

许多孩子习作时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者不知道写什么样的事情,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利用文本中的空白是其中的有效途径。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下册中《桃花心木》结尾点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作者就留下了令人深思的空间,人有哪些不确定的生活呢?老师可以此为依托,引领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这些困难、挫折对人的成长有哪些好处。

以文中的空白,链接到生活实际,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通引导写出来,写出感受:困难和挫折是人生财富,它能使我们经得起生活。通过深刻的感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素材是作文时的很好事例,也深化了对素材的感知的能力。

训练技能,授人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要做到易于表达,那就要让学生教给必要的习作方法,因为传授方法比传授知识重要。针对小学生作中对细节性描写比较薄弱的现状,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空白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节描写训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清平乐・村居》中写道“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个儿子形象各异,动作各异,中对三个儿子的动作描写就留下的空白,就大有文章可做。大儿如何“锄豆”相关动作还有哪些?身体姿态、手臂伸展、脚步移动等一系列动作,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情景;二儿子、小儿子的动作、神态均可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一一写出,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明白把细节写好的方法对提高习作水平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练习续写,抒写情感

情感贫乏、苍白是当前小学生作文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们的习作教学时对学生的空话、套话灌输较多,忽视小学生情感的培养,导致作文中难见流淌的真情,利用教材空白,引导学生学会抒写真情实感。不失为可行之策。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一课结尾部分写凡卡在寄出了给乡下爷爷的信后,怀着甜蜜希望睡着了,梦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但是究竟凡卡的命运如何,文章言未尽,意无穷。

通过的阅读感悟,学生对凡卡的悲惨命寄予深切同情,此时,老师因势利导:你们希望凡卡有什么样的命运呢?孩子们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写爷爷来城里为老爷家办事顺道看望他,把他带回了乡下;有的写凡卡忍辱负重,偷学到了做鞋的技术,长大后成了一名著名的鞋匠,过上幸福生活……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凡卡的深切同情,这种写法虽然与原文作者的思路截然相反,但这是孩子们真情的流露,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无病,真情流露的习作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上一篇:《囚绿记》的美 下一篇: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