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人理念下的高职发展路径探讨

时间:2022-06-26 04:42:31

面向人人理念下的高职发展路径探讨

摘 要 从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挑战与内在需求角度出发,确立面向人人的理念对于高职教育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确保面向人人理念的实现,高职院校需要在重新厘清办学定位,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中高职的系统衔接,创新产教融合新机制,构建内部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面向人人;办学定位;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6-0021-04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生源危机、服务社区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和社区的多样化需求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与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院校办学定位不明晰、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有着直接关系。而树立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则能有效破解这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树立面向人人理念的现实意义

(一)面向人人是高职办学目标的根本要求

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是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而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心智的发展和自我赋权的能力,“高等”体现在高等教育能把学生推进到对自身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理性层面,能对所学习的东西持有自己的看法[1]。关注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所优质高职院校的评价和认定标准之一,就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2]。

(二)面向人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3]。这说明,职业教育是教育和培训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满足行业企业和社区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习者职业发展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绝不仅仅只是面向适龄学生,而是面向人人,面向所有技术技能人才和劳动者的教育,这与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有着本质的不同。只有厘清这种差别,才能明确办学定位,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三)面向人人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的具体考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教育招生计划逐年增加,而作为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堪忧。如何针对这些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兴趣不浓但思维较活跃的学生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是高职院校必须直面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实现面向人人理念的现实障碍

(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还不够明晰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面向高中毕业生的学历教育,还是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束缚,人才培养方案单一,许多院校课程体系还是沿用学科制框架,虽然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在示范建设期间,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化课程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总体上学科制痕迹还很浓,还是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强调职业教育,缺乏企业培训、服务社会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功能定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是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办学定位不清晰,这也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的主要症结所在。

(二)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

一是目前高职院校还在循规蹈矩,按照传统的教育思想、统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教学,只重视“教”不重视“学”,学情分析不足,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教学质量堪忧。二是学生和后勤等管理部门,还是沿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以管为主、先“管”后“理”的旧思想观念,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注,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根本的面向人人的育人理念尚未真正树立起来。

(三)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在校生数的急剧增加,随之带来了办学条件的不足。一是师资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校“三改一补”而来,而升格后学校编制并没有重新核对,造成了师资不足;二是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三是实训条件不足,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养成。

三、实现面向人人理念的路径选择

(一)端正职业院校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一定要明确,企业服务、非学历教育同样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明确了学历教育、企业服务、终身学习等非学历教育三足鼎立的办学定位,将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生源不断扩大,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退伍军人、企业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等,都可以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接受培养培训。二是教学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自身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时间制订灵活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可以是师傅带徒弟、自学加辅导、课堂学习加在线学习、小班学习、大班上课和网上答疑等,学习地点可以在学校、企业、家里,学习时间可以在正常上班时间、中午、晚上、周六周日等。考核方式不再以上课迟不迟到、出勤率等作为重点,而是以技术技能训练合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的标准。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部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构建服务社会人员、教师和学生三类人员、六大资源库、九大功能系统的“369”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W、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上万人上线学习交流。学校还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将28个部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融入学院平台,全部对社会开放使用。三是对教师的要求发生重大变化,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技术技能和相关理论。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企业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提高学历层次能力等5种能力培养为抓手,按照建构主义原理,制订教师5种能力建设三级规划,统筹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水平。目前学校专任教师有三分之二的教师中具有出国培训经历,奖励教学特等奖、优秀奖教师50名;学校具有国家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学新秀3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获省级教学管理质量集体奖3个。四是对实训条件的要求发生变化,由原来满足某一课程、专业的要求,变成以满足某一技术工种培训为主线的一组培训。学校按照“营造真实性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原则,投资额近1.2亿元,建成建筑面积近4.7万平方米的实训基地。目前学校设有13个实训基地,212个实训室,初步形成集教学、职业能力训练、职业培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学校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6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业点建设项目2个。因此,上述新的办学定位,将是一种革命式的变革,也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根本,是高职院校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保证。

(二)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切实提升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实行单班式教学,目前单班率在9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对同一班级不同学情的学生,也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学校对单独招生、对口招生、在职学生、转业军人等不同方式入学的学生,制订了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单独编班,实现分类培养。三是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学校2008年启动项目化课程改革,目前95%以上的专业教师通过了项目化课程改革验收,共有200余门课程实施了项目化课程。项目化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厌学情绪开始转变,师生关系得到改善。调查表明,学校教师和学生认为项目化课程改革效果好,教学方法灵活,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的占91.05%;认为教学内容更贴近职业岗位需求占83.83%;认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明显提升占87.83%;项目化课程考核方式突出能力目标,强调过程评价占89.06%;认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习兴趣高占82.56%,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教学总体评价满意度为91%以上 。

(三)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系统衔接体系,增强职教吸引力

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5]。据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重新举办初中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学校从1999年至2005年举办初中五年一贯制试点,2010年重新举办,构建了“学工交替、中高一贯”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的要求。二是实现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与高职有效衔接。学校多年来一直招收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简称三校生),招生计划逐年扩大。针对三校生制订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单独编班,针对中职的教学内容,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在理论知识上加深,加强综合技术技能的训练,减少单项技能的学习。三是实施卓越现场工程师项目,实现高职与本科教育衔接。确定了为建设行业服务的项目经理层面的施工、设计和管理人才,也就是培养鲁班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实行校企合作教育、工学结合“3.5+1+0.5”(即采取“校内学习实训3.5年、企业顶岗实习1年、毕业前专项培训0.5年”的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从2010年起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合作,每年招生计划为三个专业,目前已有在校生583名。实现五年一贯制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有效解决了高职与本科由于人才培养规格和定位的不同造成“两层皮”现象,社会认可度高[5]。

(四)创新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推动产教融合

一是践行现代学徒制。机电学院与西子奥的斯公司按照“学生企业学徒准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企业学徒、企业员工的三重身份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即“1.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1.5”培养期间的课程设置,践行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培养培训与终身教育六个对接,让学生体验、模仿、尝试、感悟企业文化;“0.5”阶段期间让学生真刀真枪践行企业工作和企业文化,期间考取特殊工种上岗证,完成西子奥的斯大学的初级教学计划,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同时,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采用认识实习一师多徒,跟岗实习一徒多师,顶岗实习一师一徒等形式组织教学,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在“1”阶段期间,学生到西子奥的斯全国各个分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考核合格留在企业就业,优秀的学生可继续晋升到公司的领导岗位。二是e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艺术学院与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精雕公司以投入设备入股,学校以场地入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生产产品,产品投入生产后,双方分层获益。三是积极搭建对外科技服务平台,在服务中培养学生。西南交大监理公司在学校材料检测中心成立了西南交大监理公司哈大齐客运专线工程监理材料监测站;黑龙江省龙航检测公司在学校成立龙航检测公司江北分站,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合作共建研究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试验室,协同参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五)构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为面向人人职业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如何建立学校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是职业院校要破解的难题之一,也是扩大高校办学自的重要基础[6]。这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实现教授治学,体现学术主体。学校建立了学校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学术委员会既是学校学术最高学术机构,又是制约学校行政权力的工作机构,体现行政、后勤服务于教学的理念,从而实现教授治学,形成以教学为核心、教师为主导的学术氛围。学术委员会由学校正教授组成,实行投票制,超过三分之二票数的决议方可通过。二是形成内部制约机制,保证学校良性健康发展。作为具双层属性的高职院校,其章程既要符合高等教育教授治学的核心要求,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从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院系两级管理改革,2009年5月开始撤系建院,全面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全面推进新“三自一包”。即各二级学院资产自主管理;自己人员自主管理;自己创收自主增收;按各院学费收入比例分成,包干使用。“三自一包”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工作。同时,学校还积极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领导干部公开竞争上岗制度,实现领导干部岗位竞争上岗;实行全员年度绩效量化考核制度,设定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合理的考核程序,对考核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对干部实行聘用期绩效考核末位扣发业绩津贴、解聘制度;对教师实行末位停课学习制度,用制度激励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建立了全员工作岗位公开聘任制度。

考 文 献

[1][英]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马树超.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标准――在2014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cn/.2014-10-26.

[3]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Z].教发[2014]6号,2014-06-16.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5]景海河.鲁班式五年一贯制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西安建设科技大学学报,2012(9):12-17.

[6]马陆亭.加强高等学校学者共同体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4(8):1-5.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ople-oriented Idea

――The Case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ong Xianghua, Tang Yanqing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challenge and inner demand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fronting, the essay suggest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refram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establish new concep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alize systematical cohesion between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connotation, innovat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for production-learning integration, and build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so as to realize the people-oriented ide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eople-oriented;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path

Author Kong Xiang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Harbin 150025); Tang Yanq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上一篇:最坚强的生物 下一篇:如何抄华尔街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