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打造学习型企业

时间:2022-06-26 03:34:35

浅论打造学习型企业

【摘 要】面对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保持旺盛活力,就要靠员工不断学习、创新,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笔者从思想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三个方面,就如何创建学习型企业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创新;员工培训考核

爱因斯坦曾说过:推动世界进步的主要是思想。观念对于人们的行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建设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性。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底蕴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的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学习能力的竞争。

一、创建学习型企业,要教育员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争做学习型员工的理念

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深造,在书本中、同事间都可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首先是要学好业务知识,特别是对于青年员工,不断学习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前辈们的好做法、好经验,从而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能力与业绩。笔者所从事办公室秘书工作,就要学会写各类公文写作知识,如:工作总结、安排、报告、简报等;还要掌握企业的发展规划,领导的决策部署,沟通、协调能力等,努力成为岗位的多面手。总之,要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市场经济的社会就是竞争的社会,随着近年来我省对建筑市场的开放,企业的竞争已愈加激烈。一方面,竞争的加剧给企业提出更大的挑战,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增强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对员工自身来说,面对个人发展与岗位要求,每位员工都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充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二、对现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分析

当今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而大型国有企业的人才结构相对合理,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在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中,学历低、技能低的员工比例偏高,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差,而高学历、高素质的员工所占比例较少,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的比例不合理,导致无法承建高附加值的大型工程。

三、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对策

(1)建立学习型企业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能够拥有和保持一支足够规模的高素质的团队,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优秀的企业会造就许多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会使企业的实力激增。作为建筑行业,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业主对工程质量与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管理、精良的技术以及持续的创新能力,这些都要靠较高素质的员工完成。我们可建立动态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将员工胜任本职岗位要求作为考核员工的基本标准,将业务能力及业绩的高低作为奖优罚劣的基本手段,人力资源部门要为广大干部职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与考核。只有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人才队伍才会有活力,从而鞭策每一位员工积极学习、争当业务能手、技术骨干,形成先进带动后进、人人竞相提高的良好氛围。(2)创建学习型企业,在实际操作上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领导带头学。一个组织内,领导往往起着楷模表率作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只有领导带头学习,才能带动广大职工学习,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勤学、好学的良好学风,整个企业才能掀起勤学、好学之风。第二,充分保障职工的学习培训时间。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工作时间内要紧张高效,及时完成当天的任务,在保证职工做完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留出充分自由的学习时间。第三,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发挥人才的“造血”功能。一是鼓励员工参加相关专业的职称、资格证考试,并开展相关专业的考前培训,加大对各类专业职称技术人才的评聘奖励力度,并将其作为职务晋升的标准;二是积极选派干部职工去同行优秀企业学习深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本企业服务。第四,努力聚集优秀人才,建立企业的“人才库”。引进人才是企业崛起的一个良策,企业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方面要解放思想,完善政策。要给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空间,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提高工作满意度。

这样,学习型企业就会建立,员工的劳动贡献率和企业效益就会随之提高,企业提供的待遇也会随之提高,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而形成良性发展轨道。创建学习型企业已成为当今企业普遍的共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其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因此,每一个有志于发展、壮大的企业,每一名渴求成功的员工,都要把学习作为发展的第一需要,只有知难而进,不断汲取新知的营养,才能为建筑施工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企业的“肌体”才会充满活力,永葆青春。

上一篇:浅议工程量清单计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下一篇:汽车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