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仪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时间:2022-06-26 01:52:23

在仪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摘 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技校专业课 仪表教学 能力培养

技校专业课的内容对技校生而言大多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仪表课涉及知识繁杂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如果采用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传授书本知识,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测量技术突飞猛进,仪表更新换代的时间越来越短,而学生在学校期间老师课堂上只能讲授基础知识及当时使用的仪表,学生走向社会后,将面临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应该以学生“学”为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引导学生质疑善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阐述了学与问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问”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中基本的能力之一,学问学问,学离不开问,有“问”才能学好,有“问”才能反映所“得”。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宽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倡、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畅所欲言,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参与研讨的意识,在其产生强烈的提问欲望基础上引导学生“善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对于提问不妥的学生要肯定其参与意识,保护其积极性,指出其不妥之处,对其正确引导。对于钻牛角尖的同学,要耐心解释、坦诚相待,肯定其钻研性,指出其局限。在绝大多数学生好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善问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具体做法如下。

1.预习置疑。首先给出教材的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所学知识点,分析仪表工作原理所依据的物理原理或现象,思考其如何利用了物理原理或现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教材难点、重点设计预习提纲提出质疑。在设计预习提纲时要求学生做到“四动”,即动眼、动手、动口、动手,动眼就是认真阅读课本,动手就是勤做笔记,动口就是与同学磋商讨论,动脑就是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提问的能力。

2.讨论质疑。在学生预习质疑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双方互相提问进行解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向老师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而通过独立思考与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针对个别问题老师要及时解决疑难,并适时把问题引向纵深,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面向全班同学解疑,并根据问题解疑设问,供全体同学讨论。引导学生善问,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二、巧用教材中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自辨力

教材因其出版审查严格,大多数学生认为不会出现错误,所以对教材中偶然出现的错误视而不见难以发现,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某处有错并告之正确内容,大多数学生仅仅想到:教材中内容怎么会有错误?很少会有学生主动思考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纠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辨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自我纠正法发现教材中的错误。这里以热导式气体分析仪工作原理知识点中一处显而易见的错误为例说明具体做法。

热导式气体分析仪工作原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对于彼此间无相互作用的多种组合的混合气体,它的导热系数可以近似为各组分热导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λ——混合气体的总导系数

С——混合气体中第i组分的百分含量

λ——混合气体中第i组分的导热系数

设待测组分的第一组=1而其余组分的导热系数相近,即有λ=λ…≈λ

混合气体的总量是各分量之和,既С+С+С+…С=1

所以有λ=λС+λ(С+С+…С)

=λС+λ(1—С)

=λ+(λ—λ)С

可见,混合气体的总导热系数λ是被分析组分百分含量С导热系数λ和其余组分导热系数λ的函数。

这段文字叙述中,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即“对于彼此间无相互作用的多种组合的混合气体,它的导热系数可以近似为各组分热导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公式与文字叙述不符,针对这个错误发现与纠正。课堂上先不讲解,而要求学生阅读并讨论这部分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讨论后归纳出热导式气体分析仪物理依据,并请学生上台讲解,学生在阅读讨论讲解后,没有一个学生发现这一明显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以下质疑:“该学生归纳正确吗?它的物理依据正确吗?”并要求学生带着质疑去仔细阅读,阅读结束,结果仍无学生找出错误,这时再做如下提示:“算术平均值表达式怎样写?”带着提示,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这时大部分同学发现了错误所在,即公式与文字叙述不符。趁此机会再质疑:“究竟是公式错,还是文字叙述错?”学生带着质疑再次阅读,最后一致认定,热导系数应为混合气体总热导系数,故是文字叙述有错,应纠正为:“它的总热导系数可近似认为各组分热导系数与其相应百分含量之乘积和。”

通过教材谬误自纠,学生懂得不能盲目相信书本,应用思考眼光去阅读,锻炼了学生阅读中谬误自辨力。

三、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每堂课的特点,精心设计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疑,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解疑,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下面以热电温度计工作原理一节中热电效应问题为例说明:先做演示实验,将不同导体A、B与毫安表按下图所示连接成闭合回路。

在测量端和参比端(自由端)所处温度t和t0不同的情况下:

(1)A、B材质相同时,观察毫安伏表有无指示(无);

(2)A、B材质不同时,观察毫安伏表有无指示(有)。

针对两种不同情况下,指针指示值不同提出如下问题:不同导体相接触,为什么会有电势产生?

思疑:分析不同导体接触产生电势原因。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悬念而思考。因大部分学生对物理中所学扩散现象及扩散产生原因有所遗忘,再加上联想不够丰富,故久思不得其解。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请同学再看一个演示实验。取一盛有清水的洁净瓶子,然后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请学生观察瓶中水的变化过程,并请学生回答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原因,从而启发学生回忆扩散这一物理现象及产生原因,引导由液体中自由分子扩散,联想到导体中自由电子扩散,从而把问题引向纵深。

解疑:分析与综合。导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不同的导体自由电子密度不同,相接触后,由于自由电子密度不同发生了扩散,因而引起了自由电子得失,最终导致在接触点形成电势,由此可知材质相同导体构成如图所示闭合电路中毫安伏表没有指示原因为:材质相同,自由电子密度相同,接触后没有电子扩散现象发生,故没有电势产生。

实验证明,热电偶的热电动势与电极材料有关,材料选定后仅与两个接点的温度有关。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尝试,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举措之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待大家共同探索。

上一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 下一篇: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