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民歌的传承再思考

时间:2022-06-26 01:49:05

梅山民歌的传承再思考

[摘 要]梅山民歌是梅山文化的一枝奇葩,其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变异,已成为一个完整的民歌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简要介绍梅山民歌的类型及特点,揭示梅山民歌的传承现状,并提出传承发展的建议,呼吁学者们关注梅山民歌。

[关键词]梅山民歌 类型 特点 传承

一、引言

梅山位于湖南省中部,而梅山文化,是湖南一种重要的区域文化。梅山文化产生的地方是古梅山,包括今之安化、新化两县,东接益阳、宁乡、湘乡,西抵溆浦、辰溪,南到邵阳,北达桃源,方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这一古属梅山地域内所存在的文化现象。梅山民歌是梅山文化乃至湖湘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其历史十分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变异,已成为一个完整的民歌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梅山人酷爱音乐,尤喜唱歌。章惇《开梅山歌》有句云:“穿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当时武安节度衙门设于长沙,节度推官吴居厚也曾吟咏其事,他的《梅山十绝句·其四》写道:“迎神爱击穿堂鼓,饮食争持吊酒藤。莫道山中无礼乐,百年风俗自相承。”劳动之余,喜庆节日,婚娶祭丧,梅山人常以歌摇抒发感情,劳动之中常以歌谣助兴化疲,长期以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梅山民歌。新化、安化(古称梅山)民歌统称为“歌谣”或“歌粒子”,它既不是指某一种民歌体裁,也不是指某一类民歌,而是指流传在新化、安化地区的民歌的总称。本文拟介绍梅山民歌的类型与特点,重点探讨梅山民歌传承的困境与途径。

二、梅山民歌的类型及特点

梅山民歌的种类繁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中国民间民歌集成·湖南卷》等重要文献中均收有大量梅山民歌,其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小调、山歌、宗教仪式歌、儿歌、地花鼓等几种主要的体裁。

劳动号子是人民群众进行劳动生产时为了统一步调、协同用力、减轻疲劳所唱的歌。梅山地区的劳动号子分船工号子、打硪号子、抬轿号子、开山号子、拖树号子等,这些跟人们的劳动、当地的风俗密切相关,各种劳动号子歌词简短、句式相对固定、连贯易记,大多是一人领众人和,领唱人是劳动的指挥者,和者则以旋律和节拍来统一大家的劳动动作,节奏刚劲有力,情绪豪迈。山歌则高亢而优美,成了梅山地区的一种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山里人不同季节唱不同的山歌,做什么事唱什么山歌,如上山砍柴唱砍柴歌,小孩子放牛唱放牛歌,春季采茶唱采茶歌,农忙季节唱插田歌,其乐融融。梅山民歌中的小调是在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唱时常带用乐器伴奏,其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结构规整、节奏明快、变化有规律,曲调优美、流畅。宗教仪式歌是伴随民间礼俗和祭祀典礼等仪式而唱的歌曲。儿歌是母亲教孩子的启蒙音乐,和孩子们玩乐时唱的歌谣,曲调短小,节奏性强,歌词口语化。地花鼓在梅山地区正月空闲之际十分流行,是一种歌舞演唱形式的表演。表演时不仅要唱出曲调特有的韵味,同时还要掌握好手、眼、身、法、步的有机结合,梅山地花鼓一般都具有欢快、粗犷、开朗的特性。梅山民歌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粗犷、大胆的艺术风格

梅山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北宋开发梅山后,汉人不断涌入,瑶、苗、汉民族逐渐融合,日积月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梅山民歌是梅山文化的一种凸显,以至于其曲调具有粗犷、陡峭、抒情的独特风格和利索、大胆的特色。

2. 浓郁的地方方言特色

梅山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口语,口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使用的语言,生动形象,极富生活气息。当地的方言特色尽情体现在梅山民歌中,如:新化山歌《昨夜一洒麻麻雨》:

昨夜一洒麻麻雨呀,

清早起来加了一场白砾霜——

你看我伲俩公老子,

箍哒箍哒,抱哒抱哒,摔哒摔哒,困哒困哒,喊脚凉——

可怜对门十七十八哥哥一个人困罗——

咯番古长——

你看我心挂两头呢,

到了我伲光——

方言词“麻麻雨”、“我伲”、“古长”,具有新化方言特色。此外,多用叠词和衬字。如“箍哒箍哒,抱哒抱哒,摔哒摔哒,困哒困哒”,这种叠词的排比,节奏鲜明,意义得到强调,渲染了气氛。又如《五更阳雀啼》中“叽叽呱呱,叽叽呱胍”,音节响亮,形容阳雀在夜里醒来急促的叫声,烘托了少女思想情郎、夜不成寐的烦躁心情。梅山民歌中大量地运用了叠词,能表示音色、节奏、程度、频率、情态等多种意义,从而使歌词的感情更加丰富,曲调节奏鲜明,更加动听。

3.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根据近期的考察和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可知流传于梅山地区的宗教主要有梅山教、巫教、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其中,梅山教和巫教的历史最为悠久。梅山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古巫文化与其它宗教融合在一起,流传于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习俗,并随之而产生的梅山人精神。梅山民歌就是这种习俗和精神最重要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古梅山人信奉梅山教有一整套完整的风俗和系列活动,其具体形式就是中国传统巫术中的祭祀形式,即通过歌舞表演来完成与鬼神沟通意志。整个祭祀过程大多有歌有舞。这种祭祀活动不仅仅是巫师的行为,而是所有人的行为。这就促使人们不仅要搜集、学唱这一类歌曲,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大量创作新歌,因此新的民歌便不断产生。虽然这些巫歌都是用于祭祀,但其内容范围却非常大,几乎每一种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礼节仪式都与之相关,每一类活动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相对应的鬼神和一批与之相对应的歌曲。比如礼节仪式婚嫁庆娘娘、祖先《迎新人诀术》、《闹洞房》,生育产难鬼、送子娘娘《十月怀胎》,寿辰南山神、八路神仙《贺寿、寿歌》,丧葬神主、阎君《丧歌》、《招魂》,风俗习惯端午瘟神《送瘟神歌》,重阳节南岳圣帝《南岳诰》,收插秧神《开秧门》、《扯秧歌》,修房土地公公、五方各煞《赞梁》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原本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巫歌,有的却逐步演变成了其它类型的民歌,而有的则向其它类型的民歌有所渗透,包括形式上的渗透和内容上的渗透。现存的梅山民歌几乎80%以上的歌含有宗教方面的内容。

上一篇:论建设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下一篇:河口闸下泥沙淤积原理及对策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