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紫云英接种根瘤菌剂种植试验

时间:2022-06-26 01:11:48

旌德县紫云英接种根瘤菌剂种植试验

摘 要:为促进绿肥恢复生产,提升耕地地力,旌德县土肥站于2010年开始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绿肥种植项目。为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该站在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紫云英接种根瘤菌试验,为推进根瘤菌在绿肥作物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紫云英;根瘤菌;绿肥

中图分类号 S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79-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选择在旌德县俞村镇俞村方某户承包田。采用“肥―稻”种植模式。试验实施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1年11月。试验选择品种为弋江种。

1.2 示范试验设计

1.2.1 紫云英根瘤菌剂拌种试验 设4种处理,处理1:紫云英种子根瘤菌拌种,常规施肥;处理2:紫云英种子清水拌种,常规施肥;处理3:紫云英种子根瘤菌拌种+后茬水稻减钾10%;处理4:空白对照。常规施肥:基肥为土杂肥400kg/667m2加过磷酸钙15kg/667m2;追肥为尿素2.5kg/667。

1.2.2 后茬水稻原田块施用绿肥鲜草种植试验 处理1:紫云英种子根瘤菌剂拌种鲜草还田种植水稻,常规施肥;处理2:紫云英种子清水拌种鲜草还田种植水稻,常规施肥;处理3:紫云英种子根瘤菌剂拌种鲜草还田种植水稻,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减少钾肥施用量10%;处理4:不施用绿肥鲜草空闲对照地,接茬种植水稻,常规施肥。

1.3 田间管理

1.3.1 紫云英田间管理 (1)紫云英种子处理。擦种:播种前晒种4h,晒种后将种子与细沙按2:1的比例拌匀,装入编织袋内用力揉擦,去除种子表皮蜡质。选种:将擦过的种子用5%的盐水浸泡,清除病粒、空秕粒。拌种:每667m2用根瘤菌剂75mL与1.5kg紫云英种子拌匀,阴干后播种。(2)紫云英播种量:试验采用人工播种。用种量1.5kg/667m2,播种时根据田块面积折算用种量,均匀撒播。(3)播种期:试验播种期为2010年9月30日。(4)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措施按照安徽省土肥总站下发的《2011年紫云英种植小区对比试验技术方案》执行。

1.3.2 后茬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后茬水稻栽培管理措施参照《旌德县土肥站拟定的单季杂交稻栽培管理技术》执行。用种量1.5kg/667m2,机插秧,规格13.3cm×30cm。除各试验处理设计不同外,各处理小区所有农事操作完全一致。试验期内病虫害轻度发生,紫云英冻害中度发生。

1.4 试验记录 绿肥示范试验田块绿肥种植前、绿肥收获后及后茬水稻收获后土壤化验分析结果见表1。绿肥示范试验紫云英植物学性状观察记录见表2。绿肥根瘤菌拌种示范试验水稻不同处理产量结构及性状见表3。绿肥根瘤菌拌种示范试验种植水稻经济效益分析见表4。

表1 绿肥根瘤菌试验土样分析

[ 处理\&有机质

(g/kg)\&pH\&全氮

(g/kg)\&碱解氮

(mg/kg)\&有效磷

(mg/kg)\&全磷

(g/kg)\&速效钾

(mg/kg)\&全钾

(g/kg)\&绿肥种植前混合土样\&\&27.44\&4.7\&1.370\&105\&5.5\&0.45\&49\&1.88\&绿肥

收获后\&1\&26.50\&4.7\&1.325\&107\&5.0\&0.46\&47\&1.93\&2\&25.72\&4.7\&1.286\&104\&6.0\&0.43\&47\&1.79\&3\&28.48\&4.7\&1.424\&115\&7.2\&0.48\&51\&1.83\&水稻

收获后\&1\&28.35\&4.8\&1.361\&113\&5.1\&0.47\&51\&1.96\&2\&26.79\&4.8\&1.334\&109\&6.2\&0.44\&51\&1.82\&3\&30.17\&4.8\&1.488\&121\&7.3\&0.49\&53\&1.86\&4\&26.56\&4.7\&1.331\&89\&5.0\&0.44\&51\&1.79\&]

(上接79页)2 结果与分析

表1中土壤化验数据表明绿肥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该项试验中绿肥还田各处理较空白(不种植绿肥):pH升高0.1,部分缓解了由于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导致的土壤酸化现象;有机质平均增加1.53g/kg,增幅达5.7%,能显著改善土壤保肥能力,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全氮平均增加0.03g/kg,增幅达2.6%;有效磷平均增加0.1mg/kg,增幅达1.7%;速效钾平均增加3mg/kg,增幅达6%;全磷平均增加0.1g/kg,全钾平均增加0.03g/kg。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提高能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

表2 绿肥根瘤菌试验植物学性状调查

[处理\&株高(cm)\&单株根瘤菌数(个)\&结瘤率(%)\&单株鲜重(g)\&单株干重(g)\&1\&78\&65\&100\&13.98\&1.50\&2\&74\&33\&58\&12.36\&1.32\&3\&75\&71\&100\&13.67\&1.41\&4\&\&\&\&\&\&]

注:结瘤率(%)=(结瘤株数/接种总株数)×100。

表3 绿肥根瘤菌拌种试验水稻不同处理产量结构及性状

[处理\&基本苗

(万/667m2)\&最高分蘖苗数(万/

667m2)\&有效穗

(万/667m2)\&成穗率

(%)\&株高

(cm)\&穗粒结构\&理论产量

(kg/667m2)\&实收折

单产

(kg/667m2)\&穗长(cm)\&总粒数\&实粒数\&空秕率

(%)\&千粒重

(g)\&1紫云英还田种水稻(液体根瘤剂)\&1.66\&12.61\&11.22\&89\&124.0\&24.3\&205\&186\&9.2\&28.3\&591\&577\&2紫云英还田种水稻(清水)\&1.66\&14.77\&11.96\&81\&127.8\&24.6\&208\&170\&18.2\&28.4\&579\&565\&3在处理1基础上减钾10%\&1.66\&13.57\&11.26\&83\&126.0\&24.2\&203\&179\&11.8\&28.3\&570\&562\&4无紫云英还田种水稻\&1.66\&12.32\&10.84\&88\&118.0\&22.5\&170\&151\&11.3\&28.4\&528\&513\&]

表4 绿肥根瘤菌拌种试验水稻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处理\&产量

(kg/667m2)\&产值

(元/667m2)\&肥料和用工投入(元/667m2)\&增产量

(kg/667m2)\&增产值

(元/667m2)\&增产率(%)\&产投

比\&基肥\&追肥\&施肥工本\&合计\&1紫云英还田种水稻

(液体根瘤剂)\&577\&1 557.9\&56.75\&16.5\&20\&93.25\&12(与处理2比)\&32.4\&2.1\&16.7\&15(与处理3比)\&40.5\&2.7\&64(与处理4比)\&172.8\&12.5\&2紫云英还田种水稻(清水)\&565\&1 525.5\&56.75\&16.5\&20\&93.25\&3(与处理3比)\&8.1\&0.5\&16.6\&52(与处理4比)\&140.4\&10.1\&3在处理1基础上减钾10%\&562\&1 517.4\&54.12\&16.5\&20\&90.62\&49(与处理4比)\&132.3\&9.6\&16.74\&4无紫云英还田种水稻\&513\&1 385.1\&56.75\&16.5\&20\&93.25\&\&\&\&\&]

注:(1)基肥品种、价格:尿素单价220元/100kg,过磷酸钙单价25元/100kg,氯化钾单价340元/100kg。(2)追肥品种、价格:尿素单价220元/100kg。(3)农产品价格:稻谷单价270元/100kg。(4)产投比(均与空白对照比)=667m2增产值/667m2投入。

表2显示根瘤菌拌种能显著提高紫云英结瘤率并能提高紫云英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

表3显示紫云英还田较空白对照能增产9.6%~12.5%,经根瘤菌拌种处理后的紫云英还田效果更佳。处理1与处理3增产效果差异不显著。数据还显示,在大田基本苗一致的情况下,紫云英还田种水稻处理相比其它处理成穗率提高了1.14%~9.88%,结实率提高了2.36%~11.90%,相比对照总粒数增加20.60%。

表4显示处理3(经根瘤菌拌种处理的紫云英还田后茬水稻减钾10%)投产比最佳。

3 结论

绿肥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根瘤菌拌种能显著提高紫云英结瘤率并能提高紫云英单产。经根瘤菌拌种处理的紫云英还田后茬水稻可以适度减少钾肥用量。应用根瘤菌剂是新扩种地区栽培紫云英成败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老区提高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接种方法以拌种的效果较好,拌种时用米糊、泥浆等作粘着剂,使菌剂粘附在种子表面,可提高菌肥的增产效果。为使紫云英获得增产,一般应配合进行适当的施肥措施。首先应当基施磷肥,磷肥用量以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20kg/667m2为佳,特别缺磷的土壤则可增加至30kg/667m2。此外,在有条件的地区,施用有机肥作基肥对紫云英的幼苗生长、根瘤发育和全苗都有很好的作用,在红壤性水稻土的效果更为显著。

上一篇:定安县甘蔗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对策 下一篇:郎溪县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