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肾损害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26 12:35:24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肾损害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CysC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及患儿肾损害的情况。方法:对131例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的腹泻患儿(观察组)和94例正常婴幼儿(对照组)进行血清CysC的检测,同时进行血清BUN和Cr的测定。结果:观察组血清CysC阳性共36例,阳性率为27.48%;对照组全部阴性,两组血清CysC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轮状病毒; 血清CysC; 肾脏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目前的研究认为,轮状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而且可因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多脏器损害[1]。本文就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31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尿常规、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的测定分析,以探讨肾损害的发生情况、有关影响因素及愈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31例经胶体金法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其中男72例,女59例;年龄2~31个月,平均(11.16±5.591)个月;其中2~6个月者20例,7~12个月者77例,≥1岁者34例。所有患儿大便均为淡黄色蛋花汤样,大便培养未见致病菌。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病情分类[2],轻型84例,中重型47例。另选取对照组94例,均为儿保门诊健康儿童,年龄5~38个月,平均(13.05±6.339)个月。按脱水程度设轻型患者为A组,中、重型患者为B组,对照组为C组。并按年龄将患儿分为3组,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所有病例以往无肾脏疾病病史,无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史,就诊前未用过肾毒性药物。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入院后即取大便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取股静脉血检测肾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肝酶、心肌酶和电解质,并行尿常规等检查。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清胱抑素C(CysC)测定采用日立7600-11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上述两项检验均由专人负责进行。

1.2.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予以输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其中B组脱水重,根据循环状况给予10~20 mL/kg的2:1液扩容,循环改善后按脱水程度补液纠正脱水;有发热予退热对症处理,并予蒙脱石口服止泻;其他系统有损害者均予相应处理。131例患儿予处理后均痊愈出院。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各组间血清CysC检测结果的比较 在131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有36例CysC异常(>1.02 mg/L)。其中A组84例中有20例异常,约占23.81%;B组47例中有16例异常,约占34.04%;对照组94例中CysC均正常。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25.214、36.096,P0.05)。

2.2 不同组间CysC均值的比较 CysC的正常参考范围为0~1.02 mg/L,A、B两组患儿的CysC的均值分别为(0.8598±0.335 97)mg/L、(0.9440±0.231 90)mg/L,均在正常范围内,均小于1.02 mg/L(P

2.3 血清CysC异常发生率与发病年龄的关系 在131例感染轮状病毒的患儿中年龄在6个月以内的患儿其血清中CysC的阳性率最高,达65.00%(13/20),且血清CysC均值超过正常值,明显高于6个月~1岁组的27.27%(21/77)和1~3岁组的5.88%(2/34),且随着年龄增加,血清中CysC的阳性率及血清CysC均值均明显下降,各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各组间BUN、Cr和尿常规结果的比较 在131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尿常规异常有3例,均为A组患儿(其中2例尿Pro+,1例尿WBC++),血BUN异常有4例,其中A组2例(分别为7.29 mmol/L、7.88 mmol/L),B组2例(分别为8.53 mmol/L、8.08 mmol/L),经扩容补液纠正脱水后第2天复查结果均正常,考虑可能为脱水引起的一过性改变,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CysC阳性患儿在肠炎症状缓解后复查血清CysC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全球每年大约有1.4亿人发生RV感染引起的腹泻,并导致大约80万儿童死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病死率明显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3]。目前研究认为,轮状病毒感染人体后,可通过病毒血症和/或抗原血症途径、淋巴管途径播散,导致肠外病变[4]。

血清CysC是一种由122个氨基酸组成的低分子量非糖化碱性蛋白质,由体内所有有核细胞以恒定速率产生,无组织特异性,血清CysC的血浓度稳定,24 h波动很小,因此可以随时留取血标本进行检测,具有实用性[5]。CysC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肾小管被全部重吸收,不能被肾小管分泌,在体内唯一的代谢途径是通过肾脏排泄,所以胱抑素C在体内消减取决于GRF,不受年龄、体质量、肌肉容积、炎症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反映GRF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7]。故CysC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一个更理想、更可靠、更敏感的指标,明显优于血清肌酐、尿素氮,也要优于其他低分子量蛋白[8-9]。现有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在儿童中的生物学特征与成人相同,可作为儿童肾损伤病情评估的指标物[10]。

李宁等[11]曾对2例轮状病毒多系统感染的患儿进行分析,通过间接原位RT-PCR方法检测尸解存档石蜡标本发现轮状病毒感染存在多器官损害,其中肾损害主要发现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阳性,肾小球、间质及远曲小管、集合管阴性。陆甜甜等[4]研究认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常引起心肝功能损害,而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而在本研究中,131例A群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虽然血清中尿素氮、肌酐基本都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但血清CysC却有36例升高,达27.48%,而正常对照组全部正常,其CysC异常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CysC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一个可靠、敏感的指标,说明轮状病毒性肠炎存在明显的肾脏损害。

张勇等[12]研究认为,合并肠外脏器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与其肠道感染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周健铖等[13]通过对轮状病毒患儿进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发现轮状病毒性肠炎可以造成肾脏损害,但损害是轻微的、可逆的,与脱水的程度呈非正相关。而本研究观察的A、B两组不同程度脱水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血CysC阳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肾损害与脱水的严重程度无关。本组患儿血清BUN、Cr基本正常,血清CysC的均值未超过正常上限,升高的36例均为轻度升高,在肠炎症状缓解后均恢复正常,提示肾损害是轻微的、可逆的,临床上短期预后良好。

本研究观察还发现,不同年龄组患儿感染轮状病毒后血清CysC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年龄越小,血清CysC异常发生率越高,血清CysC的均值升高越明显。年龄在6个月以内的感染轮状病毒的患儿其血清中CysC的阳性率最高(65.00%),血清CysC的均值也大于正常值,与另两个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最常见的病毒,除了可以引起胃肠道疾病外,也可以导致全身各个系统病变。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和多个因素有关。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可能和细胞胞间连接损害、非结构蛋白NSP4、热休克蛋白hsc70等因素有关。而肠道外器官损害,现有的证据仅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常常越过肠道到达血液和/或淋巴,在免疫功能异常(或正常)的情况下通过血液和/或淋巴途径广泛扩散引起各种肠道外器官损害,轮状病毒病毒血症发病机制可能和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体内炎性介质分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改变等免疫因素有关[15]。本研究中,年龄越小肾损害越明显与之相符,提示年龄越小的患儿其机体免疫力越低,从而各脏器更易遭受病毒的侵害而受损。

综上所述,轮状病毒对肾小球滤过功能有损害,但损害是轻微的、可逆的,与患儿的年龄相关,与脱水的严重程度无关。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肾脏损害表现常不容易被临床发现,因此,临床医生对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患儿,特别是那些精神差的患儿应警惕肾脏损害的可能,早期监测血清CysC的变化,注意保护肾功能,避免其他可加重肾损害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朱光俊,张钦怡.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致肠外脏器损伤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3(20):2571-2574.

[2]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3]黎念.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酶谱变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8):582-585.

[4]陆甜甜,杨爱平,王红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致心、肝、肾损害的临床指标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9):2134-2138.

[5]赵娟,孟令权,李冰冰,等.胱抑素C在急性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0):1120-1122.

[6]Choudhury D.Acute kidney injury:current perspectives[J].Postgrad Med,2010,122(6):29-40.

[7]Lisowska-myjak B.Serum and urinary biomarkers of acute kidney injury[J].Blood Purif,2010,29(4):357-365.

[8]张宏,王星冀,段贵芬,等.胱抑素C的临床应用评价[J].河北医药,2010,32(17):2413-2414.

[9]刘丽琴,王捷.胱抑素C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0,31(24):3256-3258.

[10]李俊华,张婧,刘坚.胱抑素C在儿童急性肾损伤病情评估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7):3175-3177.

[11]李宁,姚英民.轮状病毒多系统感染二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3):141-143.

[12]张勇.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6):766-768.

[13]周健铖,王承业,邓美英,等.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肾脏损害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08,9(4):76-77.

[14]王晓梅,余小红,艾洪武,等.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Cystatin C的变化[J].中国妇女保健,2011,26(33):5188-5190.

[15]周玲.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3):232-234.

(收稿日期:2014-04-01) (本文编辑:欧丽)

上一篇:髓内固定与钉板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对... 下一篇: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市政道路改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