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三级”读书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06-26 05:08:20

“双线三级”读书培养模式探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读书应该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修行。小学时期是人生记忆最好的时期,学生的课程压力相对于初中、高中来说不是太大,时间比较充足,正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期,学生能否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开启一生读书之旅的起始点,对其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学校读书的口号轰轰烈烈喊了许多年,因为缺乏系统的读书方案和管理制度,加之老师教学理念的僵化与陈旧,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主宰课堂,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都处于“自流”状态。鉴于此,如何站在学校层面来探究出一套科学可行、长期固定的管理模式来培养小学生的读书习惯,精心营造书香盈盈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真正受益,获得可持续的、更长效的收益,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双线是指学校和家庭。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把“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拓宽读书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在学校(学校)重点读教材,掌握读书方法,课余和课外(家庭)时间读学校“读书工程计划”中的书和自己喜爱的书,使读书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级指学校将学生的读书规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都会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读书数量、相应的书目,每个学生都要由低到高逐级达标,从入校到小学毕业,始终有学校的读书工程规划做指导,完成相应的阅读目标,从读书中受到熏陶,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读书培养模式指学校系统地制定出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读书管理方法,从书目、数量、方案、测评等方面形成一个科学可行、长期固定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形成读书能力,从书中不断汲取知识和精神营养,培养现代小学生知书达理、学识渊博的个性风貌。

三、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校园利用文化长廊和教室内的学习园地营造读书氛围,班级要有自己独特的布置,办靓教室,学校对班级文化每学期进行检查评比。除了现有宣传栏外,校园各楼层的图书角、学校图书室、校园文化广播站、电子显示屏等成为传播书香的一种媒介,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智的启迪、行的规范。

学校制定初、中、高三级读书方案:各年级组长结合学生的年龄、喜好为学生量身订制读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每月上一次读物推荐课,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上好读书指导课,主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选择书籍,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减轻作业量,保障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手捧图书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夜晚。

2.教师引领示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制订读书计划和考评方案,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教师读书论坛,汇编校刊,成为一本专业交流的特色刊物。并组织以“高效课堂”模式为主题的研讨课、优质课、示范课、磨课等教学竞赛活动和教研论文征集活动,寻求适合不同层次、年级学生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使每位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中不忘记学习,不忘记充电,才会有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3.精心策划系列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中读书

如果学生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精心策划系列读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低年级可开展读写绘、经典诵读展演、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中高年级可以开展书签制作、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演讲、读书手抄报展评、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优秀的读书写作作文汇编成册,并争取在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增加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语文周、读书节、艺术节等平台为学生展示交流搭建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的火花。

4.提倡“亲子阅读”,家校联动共同育人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因此,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关键。

要更新的家长的教育理念,给孩子创设更好的读书环境,发挥家庭教育优质资源,配合学校的读书工程计划的实施。学校为家长、学生制订亲子共读计划,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告知家长近期读书书目。学校定期开展“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亲子读书交流会”展示读书成果,帮助孩子走上自主阅读之路。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正因为有这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我们在这条路上且思且行,共同陪伴孩子一同在书中收获,在书中成长。

注:本课题通过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编号GS[2014]GHB0400。

上一篇:构建有效课堂之尝试 下一篇:习作,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