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AP模式机械通气在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6 04:55:21

BiPAP模式机械通气在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呼吸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92例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经面罩给氧呼吸支持,治疗组采用BiPAP模式进行无创呼吸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气分析参数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30min、2h及8h后,治疗组PCO2、HCO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H、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h后及8h后,治疗组B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无呼吸机相关急性肺损伤发生。结论 BiPAP模式呼吸支持能够改善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呼吸支持效果。

[关键词]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血气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6-55-02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ith BiPAP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PENG Zhiguo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Jinhua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Jinhua 32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effect of ventilation support with BiPAP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CRI). Methods Ninty-two cases of patinets with CR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ventilation support with face mask inspiring oxygen were taken in control group,and atraumatic ventilation support with BiPAP were taken in treatment group,parameter of blood gas analysis and curative effect were contrasted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during therapy. Results Levels of PCO2 and HCO3- was lower(P<0.05) and levels of pH and PO2 were higher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at 30min,2h and 8h after therapy(P<0.05);Levels of BE were lower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at 2h and 8h after therapy(P<0.05);Effective rate was higher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re was no ventilator associated lung injury in treatment group during therapy. Conclusion Ventilation support with BiPAP could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CRI and has good effect of ventilation support.

[Key words] BiPAP;Ventilation support;Blood gas analysis

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是终末期肺病、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采用呼吸支持改善患者的乏氧状态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鼻或面罩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支持能够经面罩给氧,无需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能够减少患者的治疗创伤,在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救治中应用逐渐增多[1]。我科采用BiPAP模式对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呼吸支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92例,其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18~89岁,平均53.5岁;原发病重症哮喘32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急性加重39例,其他疾病21例。根据既往病史、临床症状、胸部X线片以及血气分析确诊,所有患者血气分析PO2均<60mmHg,伴或不伴CO2潴留。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行抗炎、强心、利尿、镇静、解痉平喘等对症处理,并留取标本送实验室检查,治疗组患者进行BiPAP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机型为面(鼻)罩BiPAP呼吸机(Respirometer,INC.,USA S/T型),应用紧固带固定大小合适的面(鼻)罩进行通气处理,调节氧流量为(2~4)L/min,选择S/T工作模式,吸气气道正压(IPAP)控制在0.6~1.5kPa,呼气气道正压(EPAP)控制在0.2~0.5kPa,呼吸频率控制在(12~16)次/min为宜,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病情及时作出呼吸参数的调整。对照组患者采用面罩给氧,依据患者主诉症状及时作出呼吸参数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min、2h及8h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比较血气分析指标差异,治疗8h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4 疗效标准

患者疗效评价参照相关文献制定[2]: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气分析PO2及PCO2等指标接近正常;有效:患者症状减轻,血气分析PO2及PCO2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血气分析PO2及PCO2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H、PO2、PCO2、HCO3-、BE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30min后,治疗组PCO2、HCO3-水平低于对照组(t=4.02,P=0.024;t=3.06,P=0.031),pH、PO2水平高于对照组(t=3.18,P=0.029;t=4.95,P=0.019);治疗2h后,治疗组PCO2、HCO3-、BE水平低于对照组(t=4.24,P=0.021;t=3.57,P=0.025;t=7.02,P=0.008),pH、PO2水平高于对照组(t=5.06,P=0.016;t=3.62,P=0.025);治疗8h后,治疗组PCO2、HCO3-、BE水平低于对照组(t=8.24,P=0.006;t=4.20,P=0.022;t=3.15,P=0.028),pH、PO2水平高于对照组(t=5.96,P=0.017;t=7.06,P=0.008)。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8h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0.4%,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P=0.004)。见表2。

2.3 治疗组呼吸机相关急性肺损伤发生情况

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肺损伤的诊断标准[3],治疗组患者在呼吸支持期间无呼吸机相关急性肺损伤发生。

3 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是终末期肺病及其他脏器严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中以慢性肺病最为常见,患者长期肺脏疾病或严重躯体疾病引起的肺脏实质损伤及通气、换气功能下降,导致肺脏功能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引发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及继发的酸碱失衡,是引起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采用机械通气改善患者肺部的通气状态是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治疗的有效手段,由于患者合并严重的肺部病变,常规的给氧方式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BiPAP作为一种无创通气模式,所提供的双正压辅助通气可有效地降低患者呼吸肌的做功量,帮助呼吸肌消除疲劳,同时也起到机械性支气管扩张作用[4]。与人工气道相比,无创通气的优点在于使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如声门损伤、气道狭窄)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降低,能保留正常的吞咽、进食、咳嗽和说话功能,有利于病情观察和支持治疗,保留上气道的生理湿化和免疫功能,不增加新的感染,不需要镇静剂,患者易接受,使用方法简单[5,6],同时能够保证患者气道的生理状态,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状态,避免患者病情好转后脱机困难,相对于经气管插管的呼吸支持更为安全。此外,在该模式下患者采用双向的正压通气,能够持续保持肺泡的开放状态,减少肺泡塌陷的机会[7],改善肺脏的换气功能,减轻肺及间质水肿,同时能使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增大,有利于氧向肺毛细血管内弥散。在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采用BiPAP模式进行呼吸支持后,在治疗30min后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患者的乏氧状态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明显改善,而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患者的酸碱失衡得到进一步纠正,而对照组患者虽然血氧饱和度改善尚在可接受范围,但是患者的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状态改善的效果较差,说明BiPAP呼吸支持在提高患者吸入氧浓度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通气状态,对患者通气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在BiPAP模式呼吸支持时采用双向正压通气,能够保持肺泡的开放状态[8],避免因感染及肺泡原发病变引起的通气障碍。对治疗组患者观察发现,46例患者无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说明BiPAP呼吸支持模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近年来BiPAP通气支持模式在甲状腺功能减退、肺水肿(心源性)、外科大手术后、神经肌肉疾患、哮喘(轻、中度)、COPD或AECOPD等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通气支持治疗中均有应用。但也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对于昏迷患者、不能合作的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的患者、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气道分泌物过多难以保证通畅的患者以及气胸血气胸的患者禁用[5],但是其无创性的呼吸支持效果在慢性呼吸功能衰竭中的作用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

[2] 高绍才,赵梅,马华朝,等. 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7,5(3):227-228.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草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

[4] 杜娟,邱晨,高伟良,等. BiPAP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疗效的早期预测指标探讨[J]. 中国医师杂志,2005,7(11):1473-1475.

[5] 付月云,姜琳,彭燕.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J].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12):939.

[6] 王新荣,赵苏. BiPAP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1):131-132.

[7] 古丽・卡德尔,赵静,王丽霞,等.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7):894.

[8] 毕景春,王淑惠. 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31-32.

(收稿日期:2011-09-29)

上一篇:丙戊酸钠预防脑肿瘤术后早期癫痫的系统评价 下一篇:100例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