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大吃家王世襄

时间:2022-06-26 04:24:47

王世襄,字畅安,著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先后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曾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王世襄兴趣广泛,喜爱古诗词,曾从事音乐、绘画、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均有论著。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他曾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及“2003年度杰出文化人物奖”。

在传统文化的视野里,文人学庖是一种雅士之乐。王世襄美食家的名声和他的明式家具、鸽哨、竹刻、蛐蛐罐等各种民艺专家的称号一样,闻名于世。

王世襄出身书香世宦,祖上原是福州望族。高祖王庆云,《清史稿》有传,曾任陕西、山西巡抚和四川、两广总督及工部尚书;祖父王仁东,曾任内阁中书;伯祖王仁堪,清光绪三年状元,曾收维新人士梁启超为其门生;父亲王继曾是外交使节,一度担任过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也在孙宝琦执政的北洋政府担任过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是位有名的鱼藻画家;大舅金北楼是当时画界的领导人物,创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

据老先生回忆:“幼年读书之余,我喜欢进厨房去看厨师做菜。那时我家的家厨,多是从各地请来的名师,技术十分高超。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常常上灶,煎炒馏炸,样样儿都行。各帮菜,我都学,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交了不少厨师朋友。在这些人主灶的饭馆里,我去吃饭或请客,他们都让我自己上灶炒菜。年轻的时候,一次做几桌菜,不以为是难事,反以为是乐事。很多年过去了,不少厨师一直认为我是他们的同行。”

王世襄在燕京大学念书的时候,曾为燕大东门外马路对面的常三饭馆“长盛和”写过两副对联。其中一副:“葱屑灿黄金,西土传来称许饼;槐阴凉绿玉,东门相对是常家。”联中提到的“许饼”,是许地山先生从印度学来教给常三的。直至1956年,王世襄在家款待黄苗子、郁风、张光宇、张正宇诸友,给他们做的就是“许饼”。

王世襄家以前有种特殊宴会形式,叫“拜三会”。一般十人左右定期聚会,先定一个礼拜的某一天,轮流做东,做东的人主勺。定在礼拜三就叫“拜三会”。王世襄和居住在北京的福建同乡一共12个人就设立了一个“拜三会”,轮到王世襄做东时,少不了自己来主厨。王世襄的拿手菜不少,其中有糟溜鱼片、糟煨茭白、糟煨冬笋、糟蛋海参等好几味。此外还有海米烧大葱、雪菜烧黄鱼、火腿菜心、鸡片烧豌豆、糖醋辣白菜、羊油麻豆腐、面包虾……好菜在口味,不在原料贵贱。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现场烹制一菜,有鱼翅、有海参、有大虾、有鲜贝,王世襄做了一个冷门菜——焖葱。很便宜的山东大葱,不用任何配菜,只用适量作料一烹,就被大伙儿一扫而空。

王世襄被称为当世的“烹调圣手”,为汪曾祺先生所推崇。汪曾祺在为《学人谈吃》一书写的一篇序言里,说王世襄去朋友家做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都是自己带去。这说得一点都不夸张,王世襄不但经常在家宴请朋友,还喜欢到朋友家去露两手。朋友家日常用的主配料及调料往往不能合他之意,所以也就自己带去了。“举个例子来说,做一盘炒鳝鱼糊,香菜应该是短而茁壮的比细而长的好,这要在菜市场精心挑选,朋友家的胡椒粉也多达不到这道菜的需求。”王世襄道出了缘由。

王世襄的儿子王敦煌出了一本书叫《吃主儿》,书中讲到了他父亲善于烹饪的轶事。京城“吃主儿”必须会点会买会做会吃。王敦煌记着父亲的好吃:“(他)比较闲的时候,就琢磨起这口儿(鲜蘑菇)来了。他先是上菜市场找售货员打听,又按照售货员的指点骑车出永定门,在那儿的一所小学校传达室找到了以前往菜市场送蘑菇的张老汉。老人家告诉我父亲,他采蘑地点在永定河河沿……父亲取经回来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带我采蘑菇去了。”

与胡适先生一样,王世襄也与杜康无缘,酒席宴前所饮者不过是羹汤或者软饮料。但说起做菜来,他对泡黄酒剩下的余滓——香糟却十分珍爱。他觉得“妙在糟香不同于酒香,做出菜来有它的特色风味,决不是只用酒所能代替的。”

王世襄还善于尝菜,到了有名的菜馆,朋友们发现美品都愿听王世襄品评,他不但能尝出好坏,还能说出用什么配料,用多大火候等等。1983年,北京举办全国一级厨师大赛,特邀三个评判员,一个是北大的王利器,一个是溥杰,另一个就是王世襄。他一天之内品尝了川、广、云、贵、苏、扬、京、津各地口味八十多道菜,好友郁风调侃说:“这回南北美味可尝饱了吧!”“可做评委吃不饱,回家还喝粥呢。你只能用筷子尝一点,不能多吃,多吃吃饱了嘴就不灵了。”提到这事,王世襄无不遗憾地说道,“有杯茶在那里搁着,吃一口还得漱口,这样嘴才灵”。

上一篇:环球6国沙拉食游 下一篇:芬芳密码 身·心·灵三维呵护提升女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