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相辅浇开文言之花

时间:2022-06-26 04:07:31

奇正相辅浇开文言之花

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使用时代距今较远,语言习惯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虽然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文本的深入研究,但始终以教师讲―学生记背,或者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教师明确―学生记背的方式进行,文言文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环节甚至重心逐步交到学生手中。

一、兴趣佐味落实文言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对于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很多语文教师关注了形式上的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确实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现场的流程与结果走向,如通过“课本剧演绎”来讲解《史记》等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本,确实可以给学生带来兴趣,学生通过课本剧演绎了文言文本的情 节,但文言翻译的基础是否夯实了?学生是不是明白了文本大意就算完成了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任务?实际上这是无限放大了文本的人文性,却忽视或者淡化了文本工具性的落实。

以高一年级为例,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相对严谨的文言文翻译原则,即字字落实(尤其是实词),体现出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尽量直译,适当意译。若是没有以上原则的约束,学生翻译文言文大多会秉承“差不多”的原则,一旦落实到具体字词的解释,就会错漏百出。因此,文言文学习要在充分落实文言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来改变教学理念和组织形式。

二、文言教学流程例举

课前印发相应文言文预习文本,将重点字词加点,重点句画线,让学生解释或翻译。更重要的是,布置学生在文本上用铅笔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画上问号,可以是原本加点加线的,更可以是原本没有标记的。教师汇总作业检查,总结学生问题,标注在自己的讲义或课本上,得出结论作为上课前的预备。但这些预备不一定都会被启用,要视学生讲解研讨情况而定,而大部分学生不解的地方可以做重点准备,这些重点势必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讨论解决。

上课时下发预习讲义,学生按座位组成小组,务必轮流发言,先解决加点字词句,再交流各自圈画的疑问点,可借助书下注释、字典等,特别强调注重语境的“猜译”方式。根据班级学情给足研讨时间,其间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解答部分疑问,若发现共性疑难可视情形在黑板上板书部分内容作为全班讲解时的辅助内容。

交流结束后,若有共性疑难即大多数小组都无法解答或存在争议的,可先由教师统一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解决。学生因为刚从研讨中回归到听讲,注意力最为集中。然后随机选择学生代表小组(或者请主动举手的小组)到讲台前解释加点字词句,而后由在座学生质疑,讲台前学生解答,若解答者被问住,则可请同组组员帮助,再到其他同学帮助,无人可解则教师协助。每位发言者先明确讲解部分的内容,然后由教师或学生随机选出下一人继续讲解后续部分内容,以此类推解决文本字词。

按照以上操作方式,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非常认真地翻查资料,解答或质疑。让每位学生都有在组内直至班级内的发言机会,是促成学生认真研读讨论的关键。从原本的被动听讲者、记录者,转变成知识的传授者,新的角色让学生更有自我存在感,更有挑战性和刺激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和参与兴趣。

在众多篇目如此操作下来之后,学生的文言能力直线上升,文言文课堂上最枯燥却极为重要的字词句的翻译与落实不再是难题。教师不要担心浪费课时,学生自己研讨后的“会”比教师教的“会”更真实长久。据统计,学生自行研讨至少可以解决75%的问题,这意味着教师最多需要协助他们解决25%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给教师带来惊喜。

三、奇正相辅开辟“第二战场”

正如兵法有正面对战也有出奇制胜一样,文言学习也不是只能拘泥于课本内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后,教师还可根据情况扩展文本阅读范围与内容,不见得非要局限在课本有限的文本之中。选文可以是高大上的经、传、文、论,也可以是接地气的文言小故事、小笑话等,只要既能落实文言基础,又能调动学习兴趣,文本的选择将不再呆板单一。

若是教师文言能力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试用文言文写作小片段(以记叙、议论类为主,反对华而不实),而后学生间交流修改,教师也可选择有代表性地制作PPT展示交流,或印发讲义交流等,这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当然这一方法不是所有执教者都可以使用的,但效果极佳。

文言文这颗历经千年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心浇灌,定能在课堂上、在学生的人生路途中绽放绚烂之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212300)

上一篇:让作文之花在激励的枝头绽放 下一篇:“欧?亨利式结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