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和:用相机留住历史

时间:2022-06-25 10:23:40

丁和:用相机留住历史

有位僧人,有着“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誓言;有位学者,有着“莫负明年沙海约,驼铃声到古城边”的执着;更有位摄影家,有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在摄影家丁和的作品里,不仅有着金戈铁马、浩瀚沙野、宁静古寺等美景的大气唯美,更多的,是照片背后的故事、历史……

玩出来的艺术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丁和,一开始,对于摄影并没有什么概念。拿起照相机,纯粹缘于一个“玩”字和“好动”。“以前比较喜欢绘画,那个时候也是专业的关系,所以经常会到周边的农村采景,当时男生最喜欢玩的,就是拿个照相机到处拍着玩……”。或许当时的丁和没有想到,这一“玩”,就“玩”到了现在,还“玩”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二十一岁那年,他背起相机,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摄影生涯。从一开始的随性而为的不定项选择,到拍摄人文,捕捉不同环境下的人物形态,再到风光,收录山河大川的瑰丽景象。他的生活因摄影而丰富多彩,对摄影的追求越来越高。1990年,丁和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藏风”丁和个人摄影展,50张48英寸的大幅照片被安排在了美术馆800多平方米的底楼。那次摄影展几乎成为了当时摄影界的风向标。以至于当时的摄影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要办摄影展?有没有看过丁和的?如果不能超越他,就还是不要办了……

在获得了一系列的摄影界的肯定与评价后,丁和开始思索了,还能“玩”出些什么呢?直到他发现了新疆,结识了冯其庸先生,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让人们认识一个真实的玄奘

现在,只要提起丁和,他的名字同“玄奘”、“西域”、“取经”这几个词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就像是拼音的联想功能一样准确而紧密。

2003年,丁和第一次跨入新疆,自此,无论是被新疆诡异的胡杨、沧桑的建筑、鬼斧神工的魔鬼城、浩瀚的沙漠等壮丽的景观所吸引,还是到后来直至现在的西域探究,他的摄影生涯与“西域”这个词再也分不开了。

去新疆的次数多了,它那深邃的历史,也慢慢融入了丁和的镜头。“我后来发现新疆某些景色不仅壮观,更有历史的厚重、故事在那里。从历史上来看,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玄奘取经之路都在那里。我们现在有的,对那段历史的介绍,都是以文字为主的,更多的是供学术专家研究的专著,实际上跟老百姓接近的很少。”也正是因为这样,丁和开始觉得新疆不仅有美景,似乎还有种更丰富、更厚重的东西在等待着被人挖掘出来。

在丁和有些困惑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冯其庸老先生,“冯老先生86年就去了新疆,对于玄奘取经之旅特别是玄奘东归的路线很有研究……”可以说,冯老先生为丁和的摄影生涯点开了一个新的角度:玄奘取经之路。在拜读了冯其庸先生的《瀚海劫尘》,感受着那力透纸背的文化沉淀后,更坚定了丁和的信念。

有人说,玄奘的行走把中国人的坚韧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致。“真实的玄奘,是一个意志力很强,不到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据现在考证下来,他当时是偷渡出去的,回来之后,受到了当时的最高礼遇:唐太宗亲自迎接。而且,我们现在的很多佛经都是他翻译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玄奘。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也有个现实意义,就是学习他那种精神。”为此,丁和十三次进新疆,两次穿越罗布泊,并走完由西安至印度的玄奘取经之路的全程,只为更接近、更体会玄奘法师的那种艰辛及坚定的精神。

2006年8月,丁和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流沙梦痕――丁和西域艺术影记展”,再配上通俗易懂的文字,让公众更加了解这段历史。“你通过一张图或是一组图,你说不清这个故事,介绍不全,这时你就必须通过文字,写出自己的感受,用最简朴的方式,说出我看到的。我想用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最生动形象的图片,向人们诉说一个最真实的玄奘。”

如果说06年的个展是丁和对于玄奘探索的初期的总结,那2007年5月丁和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记”摄影展,可谓是他对玄奘更深入的探讨,他以调查、考证、赏析文化遗产之目光,不仅赋予了作品外在的视觉冲击力,更深刻挖掘了作品的人文历史和精神内涵。哈密南湖戈壁、无伴城、连木沁烽燧、伊塞尔湖、大菩提寺……就像文人写文章在追求内容的同时也关注词藻的华美修饰一样,在注重摄影内容文化历史性的同时,丁和仍然保持着作为一个摄影人对景色、构图的唯美性的追求。光、电、声、影的结合,向人们诠释、展示着真实的玄奘法师。

现在,丁和的摄影重心在壁画的探究、考证、拍摄上。“壁画中佛经的内容是很多的,玄奘从印度带回了很多佛经,我们现在的很多佛经都是玄奘法师后来翻译的。”丁和希望通过佛教壁画的研究和拍摄,将“玄奘取经之路”更加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玄奘取经之旅是我一辈子的追求。”丁和是这样对记者说的。

相机就是我的笔杆子

在采访中,丁和戏称自己现在是个“业余”的摄影者。但就是这样一个“业余”的人,从事着不太为摄影人关注却极为重要的摄影:人文历史摄影。

“我们协会中,有专门的工业摄影、新闻摄影、农业摄影、舞台摄影……却很少人文历史摄影。”丁和如是说道。对于现在从事的人文摄影,丁和认为这已不仅仅是摄影本身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记录:“我们今天去拍的片子是对历史的一种记载。或许若干年以后,可能这些遗址会随着自然条件、人为等因素破坏或是消失了,但我留下的片子就可能会成为一种考证的证据。”很明显,丁和现在想到的,已不仅仅是拍摄本身了,他想到更多的,是让众人了解玄奘文化。

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定要有文化进行支撑。一个经济繁荣的社会,它的文化也必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因特网的出现,人们已经越来越耐不下心看本书了,更别说是复杂难弄的学术书籍了。怎样让人们了解文化,是现在很多学者都在探讨的问题。“像易中天这种方式就挺好的,戏说三国,人们爱看,又增长了知识,了解了历史。又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都知道里面的唐僧,可知道玄奘这个原型的有几个?看过《大唐西域记》的又有几个?”正因为这样,丁和把相机作为了笔杆子,作为了嘴,向人们传递历史。“对于我,照相机是个工具,是诉说这段历史的一个工具。”

作为一种记录工具,文字可以变为历史,而相机可以记录历史:“我现在都是用大底片来拍的,就是为了以后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留给子孙后代,我想,这将是件很荣幸的事。”

上一篇:电影:上海的故事谁来讲 下一篇:善动感情的施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