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数学

时间:2022-06-25 09:02:33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数学

学数学是在学一种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要有依据的数学思想,是在学一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应是数学课程的中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哪些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关键因素呢?

一、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精神环境

1 在数学教育中,注意尊重和呵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 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幼儿自发的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例如,当教师看到孩子把山楂摘掉后,不应指责他,应去了解它破坏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就会知道原来孩子不是破坏,只是想知道:山楂妈妈结了那么多果实,可是它到底生了多少个小宝宝?是山楂树妈妈的宝宝多,还是樱桃树妈妈的宝宝多?这是幼儿自发的研究身边数学现象的行为,教师的理解可以保护幼儿善良的愿望,可以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继续进行。

3 让每一名幼儿在数学探索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二、创设利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物质环境

1 材料符合幼儿兴趣,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保持足够兴趣。

2 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艺术性,丰富多样。

3 提供的材料应注意体现数学活动目标。例如:数学活动目标中要求小班幼儿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在提供操作材料时就应考虑到操作材料必须具有一个以上的特征,即形状、颜色不同的特征,才能使幼儿按照其中某一特征进行分类,达到教学目的,让幼儿在数学探索活动中实现最佳的发展。

4 材料具有可塑性。可组合性。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什么材料做什么,有助于幼儿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能产生思想、支配时间和材料的人,是一个行动者。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

5 根据幼儿兴趣和教育目标深度的递增和不断扩展。增加材料。例如:教幼儿按一维、二维、三维的特征分类的活动,插花游戏的材料是按这样的顺序投放的:(1)根据花茎的粗细不同,投放花心大小不同的花朵;(2)根据花茎的粗细、长短不同,投放数量不同、花心大小不同的花朵;(3)根据花茎的粗细、长短、颜色的不同,投放花心大小不同,数量不同及颜色不同的花朵。

三、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1 使幼儿产生疑问,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例如:《帮我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l和许多”一课为幼儿提供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只老虎被许多只凶狠的狼包围了!老虎怎样才能逃脱呢?教师利用这一问题情境。利用幼儿各执一词的不同观点,利用幼儿关心老虎安危的心情,让他们带着各自的问题,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去寻求答案。由此,自然的生成了幼儿的研究问题,成功地将幼儿引向了对问题的探索。

2 引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主动的学习数学。例如:学习“等分”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几何图形的纸,探索同一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不同几何图形的不同等分方法,最后引导幼儿把各种方法介绍给大家。总结出等分的规律。再如,大班幼儿在学习上的分解组成时。通过“分两份”、“取物分两份”、“剪格纸”、“填补数”、“盖房顶”、“拼花”等多种数学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体验数的各种组成形式,从而探索出数的分解顺序规律。

3 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必要的“台阶”或“支架”。例如: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网让幼儿在操场上玩捉迷藏的游戏。然后教师发出口令:“小朋友真能干,躲到圈里藏起来,”幼儿很快跳进圈里。这时教师又问:“还可以怎样藏?”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如:套在脖子上;背在后背上;抱在胸前等,自然而然地学会里外、前后、上面等方位。当教师说:“小朋友真能干,躲到圆圈下面去”。幼儿被难住了,怎么才能到全下面去呢?总不能钻到土里吧?幼儿的小脑袋积极地思考着。这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拔,幼儿就会取得成功,教师及时提醒:“圆圈在上面,人才能站在他下面,再想想应该怎么做?”幼儿明白了,他们把圆圈高高的举起来,高兴地说:“我躲到圈下面啦!”幼儿玩得开心,学得主动,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难以理解的空间方位。

4 鼓励并支持幼儿将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1和许多”的数学教育活动,当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终于找到正确答案时,应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出:“生活中如果你一个人遇到许多坏人怎么办?”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了将获得的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法探讨 下一篇:小活动激发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