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土地 富了农民

时间:2022-06-25 08:52:19

活了土地 富了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11-01

岩头乡位于会同县东南部,渠水河岸,辖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000余人。全乡耕地面积达到1011公顷,以水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但由于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因素,造成农业比较效益相对低下,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经商等,常年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达到70%以上,无暇顾及土地致使许多良田撂荒或半撂荒的现象十分严重。与此同时,一些有意于产业化经营的种植能手却苦于无地可种,全乡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瓶颈。

为了解决土地利用率低下和撂荒的现象,同时帮助一些有能力的种植大户实现产业化经营,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该乡不断拓展工作思路,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累计流转土地1.38万亩,其中出租0.34万亩,入股1.04万亩,涉及农户632户。其主要做法是:

1 政府引导,土地使用流转市场不断健全

一是提供平台,优化环境。为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该乡加强组织领导,由乡党委书记负总 责,规划土地流转,收集、土地供求信息,规范流转程序,评估流转价格,指导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协调处理各方关系,搞好土地流转的服务,优化流转外部环境,不断健全流转市场。二是搞好宣传,注重引导。土地流转初期,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疑虑,不愿承担承包风险,造成土地流转工作迟滞,零星流转、农户间相互流转较多,规模流转、集体流转较少。针对这些情况,该乡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乡、村干部学习相关法规,宏观把握政策,采取分片包干的方法,逐家逐户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让村民弄清土地流转的实质,看到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实惠,增强对流转工作的信心。三是创新思路,形成规模。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进一步解放全镇干部群众思想,将土地流转提高到统筹城乡发展所需、科学发展所需的高度,鼓励有条件的村采取以村为单位统筹农民土地的做法,逐步形成流转规模,并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大招商引商力度。目前,占地面积1000亩以上的规模农业企业达3家,其中,丰裕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在省内外颇有名气,正在积极筹备注册成立湖南溢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该乡还引进了西瓜、花生、金银花等多种农作物进行规模种植,农产品产业链基本形成,经济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2 加强管理,土地使用行为依法规范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关键是依法规范流转行为,确保流转平稳有序进行。一是规范形式。该乡严格遵循法律和政策规定,采取法定的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转让,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二是保障权益。乡司法所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经管站严格承包合同审查,确保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农民权益不受侵害;建立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化解流转纠纷。三是加强协调。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联动机制,重点纠正和查处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非法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四是创新机制。强化流转公平制,提升流转透明度,充分保护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资产处分权。

3 加大投入,土地使用效益不断提升

土地转让的目的是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使用土地,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岩头乡注重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不断改进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集约效益。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09年,该乡通过多方筹资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溪坪、墓脚等村3500亩农田标准化建设和岩头村500亩鱼塘标准化改造;计划分4年投入600万元用于东岳司蔬菜基地建设,其中70%用于排灌引水、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投入300余万元。二是加强技术支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提高专业户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流转土地使用效益。以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平台,定期组织专业户学习,并请农业专家讲授生产技术、病虫防治等知识,指导科学生产;加强技术交流,组织专业户观摩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农信通,及时病虫防治、灾害天气预防等信息。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社会的保障体系改革,全面推广普及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社会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市场要素功能。

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提高了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土地流转机制的健全完善,进一步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力的新提升。实现了土地向大户集中、资金向农业集中、技术向基地集中的转变。

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土地流转中,围绕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蔬菜、林果、畜禽、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强村和产业大户。在瑶丰、墓脚、溪坪、龙坡等村,当地产业大户文学、文平等采用承租的形式,从70余户农户手中流转山地1000余亩,进行西瓜、花生、金银花规模种植,改变了过去只种粮食的单一生产形式,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经营效益。

三是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抓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检测入市场、进基地。推行“三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放大品牌优势,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土地流转一方面使流出土地的农户获得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另一方面新的经营主体的进入,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使流出土地的农民得以就地就业,成为“农业工人”,取得工资性收入;还有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实现转移就业,取得更多的工资性收入。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分工分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流转了土地的农户年务工收入户均达到1.5万元。

五是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凝聚力。土地流转后,一方面通过对土地进行统一整理,新增了耕地面积,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资源。另一方面,村级组织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拓展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近年来,一批经济薄弱村,通过土地流转摘掉了贫困帽子,壮大了村级经济实力。许多村修建了村级活动中心,配套了医疗、卫生、休闲等配套设施,改善了村居环境,增强了集体凝聚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微利掙扎與地溝油氾濫 下一篇:“連環招”教你如何“酒中養生”